【巢湖新视点】产业竞芬芳致富奔小康
原标题:【巢湖新视点】 产业竞芬芳 致富奔小康
发展壮大农业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群众致富的根本之策。巢湖市各地做优做强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巢湖市银屏镇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现代农业。时值冬日,银屏镇箕山村种粮大户黄跃龙的跃龙家庭农场360多亩晚稻喜获丰收,一串串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翻起一层层的稻浪,黄跃龙的脸上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晚稻生长期较长、成熟期较晚,一般在霜降后收割。趁着晴好天气,黄跃龙请来3台收割机收割晚稻,农机手操纵收割机穿梭在金色的稻田里,割稻穗、脱稻谷、粉碎稻秆一次性完成,田园里呈现出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施行机械化收割,降低了劳动强度,省工省时。
得益于银屏镇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有力扶持,黄跃龙坚持生态种植水稻,科学防虫、除草、防病,生产绿色无公害的稻米,他的巢湖市跃龙家庭农场被评为合肥市示范家庭农场。收割当天,周边一些群众前来观看水稻长势,学习种植技术。
黄跃龙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乡邻在农场务工,让他们获得稳定的收入。
黄跃龙表示,下一步将利用生物共生原理,实施稻虾、稻鱼共作,继续走绿色发展之路,生产优质安全粮食和水产品。
银屏镇箕山村有2200多亩土地流转到10多个大户手中,承包大户从事特色种养殖业,推动农业向现代化、机械化方向迈进,让乡邻在家门口农场务工,获得稳定收入,致富奔小康。
巢湖市烔炀镇不断提升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家庭农场发展质量显著提升,服务和带动群众致富的能力显著增强。武必青和自己的丈夫本是城里人,他们对从事农业生产拥有独特的情怀,2018年,他们从城里来到烔炀镇花集村流转承包田地470多亩,成立林青家庭农场,从事虾稻连作。他们在烔炀镇党委、政府和巢湖市农业农村局的关心支持下,不断学习种养殖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武必青把花集村80户群众的470多亩田地流转过来,其中有7个脱贫户的田地也被流转承包,有3个脱贫户常年在林青农场务工,实现家庭农场与脱贫户帮扶带动、互惠共赢。2019年,他们在虾稻共作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稻鱼共作,同时进行大棚养鸡,发展瓜蒌子种植。
林青家庭农场将建成集产业观光、农事体验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家庭农场。
发展乡愁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烔炀镇曙光村通过党建引领,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曙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做优做强姚王小菜加工产业链,带动农民增收。入冬以来,曙光村把群众种植的萝卜、白菜、韭菜等蔬菜收购上来,手工制作姚王小菜进行销售。姚王小菜成为烔炀镇曙光村壮大村集体经济和群众致富的“金字招牌”。
曙光村已连续三年手工制作姚王小菜,通过宣传推广,姚王小菜远近闻名。预计今年生产小菜1万斤,创收10万元,带动就业群众20多人,其中脱贫户10人。
曙光村两委盘活了村里的一处闲置资产,将建造食品加工生产厂房,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提升姚王小菜品牌的含金量。
近年来,巢湖市柘皋镇三星村发展富民产业,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
走进柘皋镇三星村的瓜蒌子种植基地,一排排整齐的瓜蒌架下挂满瓜蒌,10多名群众穿梭其中采摘瓜蒌。赵志梅是柘皋镇三星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自从村里有了瓜蒌种植基地后,她就一直这里干活,每年的田租加上务工收入,她家年人均收入超过一万元,实现了稳固脱贫。
三星村地处巢湖市柘皋镇西北,全村共有756户、2600多人,其中贫困户78户157人。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三星村两委认为,农村穷,关键穷在传统产业上,穷在粗放生产上,穷在落后生产模式上。为此,该村聚焦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夯实增收基石。2017年底三星村结合扶贫产业项目,村合作社利用村民闲置土地入股方式,建起了以种植瓜蒌子为主的400亩瓜蒌子扶贫产业园,以此增加脱贫户收入,带动200多户群众参与分红。
三星村立足自身优势,通过扶贫基金量化入股、建立扶贫车间、建设扶贫光伏电站等措施增加贫困户收入。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养殖和特色农产品产业,推广稻田养虾技术,进行虾稻米和农产品深加工,多渠道培育集体经济新增长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巢湖市各地通过发展壮大产业,稳固脱贫成果,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