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巢湖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巢湖:一路创新 一湖富民

admin9个月前 (09-26)巢湖产业信息12

  百姓渔猎农耕,靠山吃水,千年如此。投木报琼,反哺之恩,随着城市的快速成长,母亲湖生态压力与日俱增,好在合肥人的护湖意识日渐增强,采取科学之策、聚集合力倾力治水。

  从“靠水吃水”过渡到“治水”“富水”,如今的合肥,将巢湖悉心呵护,在一条富民之路上,以创新共享的理念,绘就未来城湖共生的富民之景。

  他自小在巢湖边生长。少时,巢湖给予他酷暑的凉爽;青年时,巢湖赠予他一份生计;如今年近花甲,巢湖“十年禁捕”后他被征收了渔船,告别了打鱼生活,却仍在水上漂着,只是换了一个身份。

  “往年一年开湖四次,捕起鱼来人是连轴转的。没想到现在我还能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坐在蓝藻打捞船的船头,王啟勇把着船舵,端起绿澈澈的茶水,嘬了一口。

  王啟勇是肥东县长临河镇人,家中世代捕鱼,成年后他也操起了家业。盘算这30多年的捕鱼生活,王啟勇觉得这门营生更像是“挣快钱”。一年大概有3个月都在湖上,开湖时间有限,渔民们为了捕捞更多鱼,往往凌晨2点就出船开捞,不分昼夜,耗尽体力。剩下的9个月,渔民们多是居家务农,修补渔具。“全年的收入基本都靠那3个月。”

  撒网、拖网、停船收网,重复、密集又高强度的捕鱼工作,让王啟勇的腰椎落下了病根。和他一样经久落病的,还有他脚下的湖水:湖里的鱼越来越少,质量一年不如一年;漂在湖面的蓝藻和垃圾越来越多,“湖味”一年比一年臭。

  “自从渔船变成了烧柴油,每年开湖,湖面上都漂着一层油。”王啟勇也知道,巢湖开始“病”了。

  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因水域污染、过度捕捞以及航道整治,巢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大型鱼类总量逐年减少,且下降速度惊人。巢湖毛鱼从2016年的15735吨下降到目前的7627吨,银鱼从678吨下降到567吨,虾从4094吨下降到3443吨,大鱼则从4637吨下滑到2962吨。

  为保护巢湖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自2020年1月1日起,巢湖全域禁捕,禁渔期暂定10年。

  其实在禁捕之前,王啟勇就上了岸。“禁捕不是去年一下就开始的,而是逐年清退渔民,是有缓冲期的。”2017年,在肥东县长临河镇的禁捕退捕政策下,王啟勇退渔还湖,政府按照每艘20多万元的价格征收了有证渔船。渔船虽然没了,但他却开起了蓝藻打捞船。

  禁捕不是结束,而是巢湖全面生态修复的开始;上岸也不是终点,而是渔民们新生活的起点。长临河镇相关负责人解释,渔民上岸后,当地政府会进行技能培训、介绍岗位、安排就业,建立护渔、护圩队伍,鼓励社区开发更多公益岗位。“禁渔退捕不仅要退得出、稳得住,更要让退捕渔民能致富。”

  上岸时,王啟勇已年逾五十,考虑到年纪、技能和个人意愿等因素,当地政府为他介绍了蓝藻打捞员的工作。“蓝藻打捞员就像是水上的交警,看到蓝藻,我们就拉网赶藻,启动吸藻装置,守着机器就行。”王啟勇说,没有蓝藻的时候,他就开着打捞船,在湖上巡视。

  去年因为洪水,蓝藻爆发,他的工作量很大,有时要干到夜间。“今年轻松很多,我基本到点就下班了。你看这湖面,几乎看不到蓝藻和垃圾了。”王啟勇指着自己负责的巢湖水域,有些得意。“你要是赶在下雨的时候来,还能看到不少鱼蹦出湖面。”

  稳定的工作,让王啟勇的作息也变得规律,腰椎不疼了,还有时间培养新的爱好。像王啟勇这样的上岸渔民,还有很多,年轻的渔民在政府引导下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年纪稍大的基本都选择留在湖边,伴着巢湖变好。

  老渔民李业炳,上岸后在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当起了护林员;禁捕后的罗太山在家门口开起了卤菜店;长临河镇四顶社区的吴前勇,退渔后加入了乡村旅游行业,把家里二层楼的老房子改造成“网红民宿”,对外出租,增加收入……“岸上的生活肯定是比水里好。”吴前勇说,现在的小康生活渐渐冲散了他刚上岸时的迷茫,日子过得更舒坦,活得更安心。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致力于环巢湖沿岸地区的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科技产业,一批美丽乡村文旅示范基地和绿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壮大,为合肥点染出处处绿意。

  濒临巢湖的长临河镇,立足生态优势,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文旅融合相结合,深耕生态游,厚植文化游,将巢湖北岸打造为蕞好名片上的蕞美风景线。

  过去,这里的居民以捕鱼耕种为主,如今,居民们个个成了美丽乡村的参与者。当地将侨乡文化、淮军文化、巢湖文化发掘成旅游特色,获评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融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各类旅游经营主体达105家,旅游从业人数超6000人。依托生态和近郊区位优势,长临河镇发展智慧、采摘和观光农业,为合肥市民提供高质量的“菜篮子”“果盘子”。

  环巢湖十二镇中湖岸线蕞长、山场面积蕞大的散兵镇,依银屏山而居,傍巢湖水而息。因石灰石资源丰富,该镇矿山开采业历史悠久。为保卫巢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该镇立足“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坚持绿色减贫、绿色致富,充分挖掘古老村落、红色文化和自然资源,成为了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地,实现了华丽转变。

  在巢湖之畔,一座“农业+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尖山湖逸趣园已经初具规模。这里用水稻在田野间排列播种成鱼、水稻、湖面、浪花等巢湖元素浓郁的图形,开拓以薰衣草、无花果为主的种植、采摘、观光、加工产业链,不仅成为了巢湖沿线热门的旅游景区,还是附近村民致富的“宝地”。

  尖山湖逸趣园总经理王薇娟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园区结合自身农业种植优势,与附近村签订扶贫产业园协议,每年按一定比例分红给村集体,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每年可给村里增加集体收入约10万元,带动约100户贫困户参与分红。“我们在土地平整、除草、采摘等工序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共计吸纳96名周边村居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贫困户人口年均务工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在生态和发展之间,合肥环湖地区不断在探索保护与致富、和谐与共生的平衡点。

  “治理巢湖,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业。”巢湖研究院院长朱青说,治理巢湖,既要让巢湖重现秀美画卷,也要让人民享受到美好富足生活。

  2021年,合肥市印发《巢湖综合治理三大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建设,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扎实推进滨湖科学城、骆岗生态公园、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

  科技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富民钥匙,位于白马山下的长临河科创小镇是省市构建环巢湖科创走廊、发展绿色产业的缩影。目前,科创小镇一期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未来,这里将汇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新产业,将巢湖名片和科创名片有机融合。

  今年,合肥还启动了滨湖科创湾建设,通过汇聚科创、人才、平台等优势资源将之打造成为长三角示范引领的创新湖区。据了解,合肥将依托中国科大、合工大等大院大所,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创新体系,提升科创湾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安徽创新馆等重大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做强科创湾引领发展的“硬核力量”;深入实施国家高企倍增计划,支持辖区企业与国内国际新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建设更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增强科创湾创新动能,将科创湾打造成“大湖生态示范区、产城融合标杆区、高端产业集聚地、成果转化首选地”。

  会跳舞的小机器人、无需接触的空中提词器……走进巢湖岸边的“网红地标”安徽创新馆,陈列的展品让人耳目一新。一年来,安徽创新馆就新增了540余件展品。改变的不只是展品。从去年到现在,安徽创新馆定期发布可以产业化的成果,让线上线下实现融合,为企业对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

  “在去年考察安徽创新馆后一个月左右,我们成立了一个国有平台运营公司。另外,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三个分级市场,分别在高新区、经开区、长丰县。下一步,我们还将在16个地市设立部分分级市场。”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光有平台还不够,为进一步融合科技成果转化要素、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交易,将分级市场建在产业园区,以便为企业做好相关的服务。

  为加快与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共享和成果共同发布,今年7月,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浙江省科技评估与成果转化中心、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发起成立的长三角技术转移联盟正式揭牌。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合肥将成为一座被绿意浸染的创新之城,科创名片与大湖名片交相辉映,巢湖碧水安澜祥和,城湖交融和谐共生。千年巢湖孕育的江淮水土,将“富养”着一代又一代合肥儿女。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2023临港集团创新发展大会举办

2023临港集团创新发展大会举办

  10月24日,以“从临港到未来”为主题的2023临港集团创新发展大会成功举办。“临港集团科创园区体系能力指数2023”对外发布,数据显示,从2020年基数100发展至2022年184.19,直观有效地刻画临港集团科创园区高质量创新发展成效。交大-临港未来产业前沿技术概念验证中心揭牌,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签约,临港新片区科创投资基金揭幕。临港集团与大模型生态运营公司、稀宇科技、上交...

【领航中国】中安创谷:一场园区与科创企业的“双向奔赴”

【领航中国】中安创谷:一场园区与科创企业的“双向奔赴”

  巢湖之畔,创新之潮奔腾激荡。近年来,合肥创新步履不停,“科里科气”正在成为这座城市蕞鲜明的特质。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只有厚培创新的土壤,才能吸引一批批高科技企业来合肥“安家落户”。为履行安徽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引领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任务,服务安徽创新创业发展,2015年7月,安徽省投资集团联合合肥高新区,组建安徽中安创谷科技园有限公司。成立7年来,中安创谷...

凤阳县夫子郢科创园成立10年内建成百亿园区!

凤阳县夫子郢科创园成立10年内建成百亿园区!

  当前位置:首页滁州产业信息 正文内容凤阳县夫子郢科创园成立10年内建成百亿园区!中南高科:标准厂房租售 全国上百园区招商中 4000123021   据滁州凤阳消息,5月日上午,凤阳县召开。会上为凤阳县夫子郢科创园进行了授牌。   据介绍夫子郢科创园规划选址在府城镇与临淮关镇交界处,为原府城镇苏商产业园和原临淮关镇浙商产业园全...

刚刚合肥5大潜力板块曝光!紫云湖、和睦湖……

刚刚合肥5大潜力板块曝光!紫云湖、和睦湖……

  刚刚,合肥5大潜力板块曝光!紫云湖、和睦湖……   老王评楼实探经开某盘,该盘由央企开发,打造低密度湖居洋房、小高层,详情往下戳:   在政滨高等区域日渐饱和、城市骨架不断拉伸的背景下,合肥有更多的板块迎来了新发展,人口流入日渐增多。今天,我们就来盘点合肥多个长期低调的潜力板块。   众所周知,新兴板块通常有置业门槛较低的特征,...

创新与生态双融合打造环巢湖科创走廊

创新与生态双融合打造环巢湖科创走廊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创新与生态双融合 打造环巢湖科创走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头部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1月22日,合肥市政协委员资政会上,市长凌云透露,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规划编制工作已取得积极进展。凌云强调,建设环巢湖...

发挥人才作用推动科技创新

发挥人才作用推动科技创新

  金秋十月,是希望与收获的美好季节。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袭扰下,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如何?近日,笔者走进洛南县恒丰矿业公司,眼前的景象令人振奋:生产车间传来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大大小小的运输车辆满载矿石或矿粉从厂区大门频繁进出,呈现出紧张有序、产销两旺的喜人局面。据该公司董事长陈飞鹏介绍,公司今年新上了一条高纯石英砂生产线月下旬因疫情影响有过短暂停业外,该生产线几乎处于满负...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院与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签约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智能院与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签约共建科技创新中心

  1月13日,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与安巢经济开发区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半汤湖生态科创城科技创新中心(简称“科技创新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智能院院长刘志峰,安巢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纪工委书记杜亚斌共同为“科技创新中心”揭牌。安巢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胡亚斌主持仪式。   刘志峰在致辞中对安巢经开区长期以来的支持帮助表示感谢,并详细介绍...

合肥市民注意!巢湖半岛将打造国际化科创新城

合肥市民注意!巢湖半岛将打造国际化科创新城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合肥市民注意!巢湖半岛将打造国际化科创新城   为深化拓展海峡两岸健康养老产业合作共赢空间,推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深入挖掘巢湖大健康产业资源,12月3日,2017年第三届海峡两岸(合肥)健康养老产业合作论坛举行,作为两岸健康产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