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区离合肥城区那么远未来怎么发展?
区划调整已经过去10年了,刚刚撤市的那两年,巢湖的发展走了一些弯路,反反复复地摸索试探。到2015年以后,全市上下基本上形成了新的发展共识,也在朝这个目标前行,这就是:“
这双城一是“半岛生态科学城”(主体黄麓镇),一是“合巢产业新城”(主体柘皋镇)。半岛生态科学城主要由小巢湖市及下属的居巢开发区支持和投入,是对接合肥的卫星城,目前当地已经建成小有规模的大学城,全市蕞大的两家企业也都在这里。合巢产业新城主要由安巢经开区支持和投入,是未来第二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起步略晚,目前已建成高铁站等相关配套设施。
巢湖市区的发展依然是比较矛盾的。上世纪后期巢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淮南铁路以及城市周围的矿山,由此形成了水泥厂、铸造厂、矿石厂、船厂、电厂、皖维集团等等一系列企业,而在今天这些企业却陆陆续续搬迁或是关停,难以为继,2010年左右巢湖市区一度面临类似于“资源型城市”的尴尬处境。市区承受了转型升级的阵痛,在重工业大量关停后,居巢开发区凤凰涅槃,许多招商引资的成果落地生根,为城市发展重新注入希望。
虽然失去了地级市,但是巢湖相对于省内其他县,在城区人口、商业规模、受教育水平、内外交通等方面依然保持着优势。巢湖未来的发展,就是要发挥这些优势,搭建合肥与长三角之间的桥梁,带动产业的全面振兴。
之前,巢湖市区(原居巢区)就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在巢湖市还存在着的时候,这个市区对于本市下辖的各个县,似乎就没有什么吸引力。其中环绕巢湖一圈的路途有些遥远,大体呈一条线的样式,而不是中心城区放射状的样式也许有着一定的关系。撤销地级巢湖市以后,这种尴尬好像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巢湖市区离合肥主城区实在是太远了,这也是新设置了县级巢湖市,而不是市辖区的重要原因。2016年的时候,我去过巢湖市区,感觉的确不是很大,一个居巢区的设置够用了,分不出来两个区,这样的发展水平,在并入合肥之后,是完全无法与合肥的其它区县(主要指原合肥市的)相抗衡的。
个人觉得,以后巢湖恐怕还是得主要靠自己,走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而不是深度融入到合肥主城区的产业分工体系中。巢湖还是得努力找自己的优势,比如作为合肥-芜湖通道上的重要节点,比如发展巢湖-裕溪河-长江联运(但据说合肥要滨湖新区建大型集装箱港口,直接吸引长江上的货船),又比如巢湖的城区不大,离已经膨胀成巨无霸的合肥主城区也很远,可以考虑发展旅游业,休闲度假产业之类的,定位为合肥的后花园(六安市舒城县就是这么想的),吸引合肥庞大数量的人口来消费。总之,要极力避开合肥的锋芒,找合肥所没有的,或是不具备发展潜力的领域,与合肥错峰发展,寻找合肥的机会,但不一定是产业转移。
巢湖基本就是作为卫星城 住巢湖 工作合肥 合肥主要发展前景都不是围绕巢湖展开的 安徽合并合肥巢湖仅仅是为合肥有足够的发展腹地
比较难发展,市区属于大巢湖市时期的产物,正常的县城区域往往是一个中心镇,而巢湖是四个街道办,本身建制是一个区建制,但实际发展水平还达不到区的发展水平,巢湖市人口仅有80多万,除去下面乡镇,市区仅有30w左右的人口,而小巢湖市目前的发展水平对周边无为、含山的吸引力相对还是弱,七人普数据显示对比六人普巢湖市人口净减少7万人,相当于一个大镇人口流失,虽然大巢湖市拆分是主要因素,但实际上巢湖发展停滞也是人口流失的重要因素。巢湖并入合肥这几年基础设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巢湖环保压力非常大,对于工厂的建设把控很严格,所以合肥可以用工业立市做口号,但巢湖却不能。
巢湖市目前的发展重点是巢湖半岛,也就是中庙黄麓烔炀这两镇一街,具体规划可以看市政府的官网。总得来说应该是想通过半岛融入滨湖新区,但和滨湖之间尚还隔着大圩和长临河,真正融入时间还很长。
巢湖市现在发展的关键还是需要合巢线轻轨,加强和合肥的联系是巢湖市发展的唯一出路,想做大市区现在看来比较困难,只能等待合肥人口的外溢了。
就是作为一个一小时通勤圈的存在 住巢湖 工作合肥这种 发展得未来很多年布局 滨湖起来后才有可能往巢湖布局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