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未来5年规划正式出炉!看到巢湖的规划眼前亮了。。。
原标题:合肥未来5年规划正式出炉!看到巢湖的规划,眼前亮了。。。
近期合肥市5年规划经过修改,近期正式推出,从目前规划看,合肥目标是2020年GDP 1万亿!
市域:合肥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城乡建设区域统筹范围,总面积约11445 平方公里;
主城区:合肥市区范围加三县近城区9乡镇范围(肥西上派镇、紫蓬镇、花岗镇、桃花镇;肥东店埠镇、撮镇镇、桥头集镇;长丰双墩镇、岗集镇等乡镇范围)。
在本规划期内,凡在规划范围内进行的各项土地、空间利用规划及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与空间利用相关的各项政策、计划应与本规划相协调。
全面推进合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都市区国际化进程,加快合肥都市圈、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确保在全国之前、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进程中的“排头兵”。
2020 年,合肥市主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61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710 平方公里;其中合肥市区城市人口规模 51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 535 平方公里,(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肥集中区 15 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 36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360 平方公里。
域联动发展策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五化同步发展,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充分发挥合肥区位优势,着力提升城市能级。全方位参与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积极联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发挥骨干作用,更好地引领合肥都市圈,辐射周边,带动全省。加快合肥都市圈发展,全面提升合肥都市圈整体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建设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板块、安徽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海都市圈等融合发展,推动与上海的双城合作。
空间协调优化策略。坚持“一尊重、五统筹”,构建都市区发展新格局。
按照城湖共生、产城一体、全域统筹、融合发展的思路,深入实施“133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全面优化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加快构建主城区、副中心、产业新城、新市镇、小城镇、美丽乡村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格局。
加快城市功能区建设,实现主城区用地布局统筹协调发展。着力提升创新和产业等发展功能,交通和物流等枢纽功能,文化旅游等休闲功能,生产生活等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开发园区综合承载力,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城区转型发展,着力提升主城区辐射带动力。
积极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坚持“创新+ 生态”的理念,将新区建设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先行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生态文明示范区,成为引领合肥都市圈创新转型升级的主引擎,支撑安徽崛起的增长极,长三角双向开放的新窗口。
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完善枢纽型、网络化的铁、公、空、水多头并进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提升通江达海、联通全球功能。加快铁路建设,促进“米”字型高速铁路网尽快完成。加快实施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发展通用航空,打造区域航空中心。加快水运网建设,打造内陆地区集装箱中转枢纽港和江淮航运中心,加快建设“公交都市”,形成轨道交通主骨架,优化公交网络,提升交通智能化运行水平。
加快提升商业、教育、体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形成品质高、覆盖全、功能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加强区级、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推进棚户区改造,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系统化的住房分类保障体系。
补缺补差、超前谋划,提升市政及安全设施保障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加强智能电网、地下综合管廊、市政综合体建设,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城市消防、抗震、防洪等城市生命线工程建设,保障城市安全。
(1)总体目标: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山川秀美的生态城市,建成一座靓丽的“明珠之城”。
(2)发展规模:2020年,城市人口规模约40万人,建设用地约40 平方公里。
(3)建设重点:重点推进湖光新区旅游接待和重大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推进半汤地区旅游及相关休闲产业的带动发展;加强官圩岛、卧牛山等地的商贸娱乐等综合服务功能设施的建设;加快老城中心区旧城更新进程。
(1)总体目标:合肥市南部综合服务中心、南部交通枢纽、皖中生态宜居文化旅游城市、合肥市先进制造业基地。
(2)发展规模:2020年,县城人口规模约30 万人,建设用地约34.5 平方公里。
(3)建设重点:依托新军二路、合铜公路拓展产业平台,发展城北商贸物流、加工制造产业;加快经开区智能装配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健康食品、循环促进合肥都市圈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上经济产业发展和环巢湖保护及利用;加快东部片区发展,重点打造伴山居住片区和黄陂湖旅游区;拓展城南用地,以商住及休憩功能为主。
(1)总体目标:推动市域北部发展极建设,建成合肥北部副中心城区,打造生态宜居型特色小城市。
(2)发展规模:2020年,县城人口规模约10 万人,建设用地约11.5 平方公里。
(3)建设重点:加快西北部工业园建设;推进城市南部、一环路与杨公路周边地区建设;启动西南部高等教育基地建设;实施老城改造,加快新城区建设,提升品质,完善功能,打造生态宜居型城市。
(1)总体目标:创新发展空港经济示范区,加快推进园区各项建设,打造带动省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发展规模:2020年,城镇人口规模约7 万人,建设用地约8.4 平方公里。
(3)建设重点:凝聚核心,建成两个特色园区、一个高端商务休闲中心和一个配套服务区。物流加工园: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流通加工等;临空产业园: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零部件研发等产业;高端商务休闲中心:发展高端商务、总部经济、酒店接待、休闲娱乐等产业;配套服务区:临空配套服务区。
(1)总体目标:建设以矿业采选以及后续硫基化工、精细化工、矿产品深加工和特色物流等产业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2)近期工作重点:推进庐南产业新城相关规划编制工作,重点研究龙桥镇和矾山镇核心区空间布局,加快启动区建设。
(1)总体目标:谋划以产业拓展功能为主的新城,打造合肥未来产业承接的战略储备空间。
(2)近期工作重点:开展合巢产业新城相关规划编制工作,重点处理好城与镇的关系。研究产业平台,谋划用地空间,确定发展时序,开展启动区选址等前期工作。
一、总体目标:建设持续自净的“生态巢湖”,城湖共生的“美丽巢湖”,基本建成巢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打造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和环巢湖科创大走廊。
1)建设目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水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实现巢湖水环境持续改善,部分水域氨氮、总磷等主要指标基本达到IV 类—III类水平。
2)综合治理路径:截污减负,降低污染负荷;生态修复,恢复生态功能;调水引流,扩大环境容量。
3)建设重点:开展并完成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三期、四期工程,稳步推进五期、六期等后期工程。
1)建设目标:建设以休闲旅游、养生养老、康体运动为主题的环湖旅游产业带,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湖泊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旅游格局:总体构建“一湖两城、十二镇、十八景、二十四咀”的旅游格局。
3)驿站服务体系:建成10 处一级驿站、10处二级驿站、13处三级驿站共32 处驿站,形成全域覆盖的环巢湖驿站服务体系。其中,已建驿站1 处、在建6 处,近期规划新建15 处、扩建10 处。
关于城市土地利用方面,2020年,合肥市主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710平方公里。合肥市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535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360平方公里)。
其中:居住用地144.2 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27.0%;工业用地102.1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9.1%;绿地与广场用地89.5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6.7%;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82.4平方公里,占总用地的15.4%。规划期内市区新增城市建设用地114.9平方公里。
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安排在滨湖新区等区域。加强存量土地的挖潜,推动老城区、危旧房、城市与国有工矿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优化用地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优先保障民生工程、市政设施、社会事业发展用地,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
市区重点开发建设滨湖新区、合肥南站片区、淝河片区、大圩片区、三十岗片区、平板显示基地片区、少荃湖片区、大兴镇东北片区、空港片区、南岗片区、新西站片区、小庙片区等12个片区。保障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北航合肥科学城、西部新城、卓越星城、科创大走廊等重大项目工程落地实施。
三县近城区重点开发建设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肥西南港片区、肥东城南、肥东商贸物流区、长丰北城湖西片区、长丰双凤拓展区等6个片区。
功能提升型:老城区等1个;改造更新型:葛大店片区、常青片区、巢湖南路片区、五里-桃花片区、骆岗机场片区、新蚌埠路片区、大杨片区、井岗镇片区等8个片区。
工业转型型:东部新中心核心区、繁华大道片区、天乐片区、阜阳北路片区、上派工业园片区、桃花工业园老区等6个片区。
加强巢湖、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大蜀山、紫蓬山、龙泉山、江淮分水岭地区、东大圩、牛角大圩等地区生态保护和培育,加强南淝河、滁河干渠、十五里河、二十埠河、派河、店埠河等生态绿廊建设。
市域主要形成“四极两廊五带”的新型工业化发展空间新格局。四大发展极:西部发展极、东北部发展极、西南部发展极、东部发展极。西部发展极。
以高新区为核心,覆盖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柏堰科技园、南岗科技园、蜀山西部新城、蜀山经开区等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装备、智能家电、汽车、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等产业。在高新区规划建设“双创特区”,加快构筑一批以社会力量为主的众创空间等“双创”服务平台。
加快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航空运输以及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以及自由贸易、航空设备制造及维修、航空产品配套、航空食品加工等航空关联产业。支持并推动蜀山经开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东北部发展极。
以新站区为核心,覆盖双凤经济开发区、庐阳工业园、肥东经济开发区等,突出“芯屏器合”,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制造、太阳能光伏等重点产业和工程机械、安全食品、新型材料等优势产业,培育全球蕞大、水平蕞高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特色鲜明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支持并推动双凤经济开发区、肥东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西南部发展极。以经开区为核心,覆盖桃花工业园、合肥出口加工区、新港工业园等区域,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家用电器、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安全食品等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出口加工区升格为综保区,支持并推动桃花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支持花岗等一批特色乡镇工业集中区提质发展。
东部发展极。以合巢经开区、居巢经开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家电制造、节能环保、安全食品等主导产业,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汽车、电子电器、建筑产业化、新材料、公共安全等优势产业。强化基础设施配套功能,提高承载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和高新技术能力。推动合巢经开区与巢湖市整合优势资源,创新管理体制,实现一体联动发展。
支持居巢经开区跨裕溪河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富煌工业园转型升级。两大产业走廊:即江淮运河产业走廊和东北部产业走廊。
江淮运河产业走廊。以江淮运河为主轴线,依托高新区、经开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出口加工区、新港工业园、肥西桃花工业园、肥西产城融合示范区、柏堰科技园、南岗科技园、蜀山西部新城、蜀山经开区、空港经济示范区等产业园区,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主攻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家用电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力争把江淮运河产业走廊打造成为合肥经济支撑带。东北部产业走廊。
以合芜铁路为主轴线,以新站区为中心,依托综保区、庐阳工业园、双凤经济开发区、北部新城、包河经济开发区、肥东经济开发区、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安徽合肥商贸物流开发区等产业园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巢北产业新城,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聚焦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型化工以及商贸物流等重点领域,突出产城融合,力争把东北部产业发展轴打造成为合肥产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引爆点和国家级产城融合的标志区。
五条产业带:合六产业带、合铜宜产业带、合淮产业带、合芜产业带、合宁产业带。
市域范围内打造三个货运枢纽,筹划八个综合性物流园区,构建三个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七个物流中心。
1、打造三个货运枢纽:新桥机场空港枢纽、铁路货运北站枢纽、合肥港枢纽(南淝河港+ 派河港+ 店埠港)。
2、筹划八个综合性物流园区:蜀山区南岗物流园区、新站区三十头物流园区、肥东县撮镇物流园区、肥西县华南城乾龙物流园区、长丰县岗集物流园区、长丰县双凤宝湾物流园区、巢湖裕溪河物流园、庐江龙桥工业物流园。
3、构建三个农产品物流园区:瑶海区大兴周谷堆农产品国际物流园、肥西县上派农产品物流园、长丰县北城农产品物流园。
4、建设七个物流中心:蜀山区顺丰电子商务物流中心、蜀山区小庙港物流中心、高新区长安物流中心、包河经开区配送中心、肥东县店埠物流中心、肥东县深国际综合物流港、庐江安德利商贸物流中心。
优化居住区布局,加大住房建设用地有效供给,满足多样性住房需求;进一步落实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2016-2020 年,市区建设房屋总量5793 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4200 万平方米,保障性安居工程543 万平方米,非住宅1050 万平方米。2016-2020年,市区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5.03万套,543.16万平方米。
增加绿量,提高质量,到2020 年,市区人均公园绿地达15 平方米,基本实现“500米半径内建设一处1000 平方米以上的绿地,1000米半径内建设一处5000 平方米以上的游园,2000至3000米半径内建设一处综合性公园”的建设目标,创建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
主城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重点建设合肥火车站地区、老城商业中心区、高铁站地区、滨湖核心区、市政务文化核心区、省级文化中心区、王咀湖地区、少荃湖地区、东部新城中心区、西南新城中心区十大重点地下空间开发区。
地下交通设施:建设完成轨道1至5号线号线号线机场线建设前期工作。在影响城市景观、交通拥堵等地段建设地下道路;结合地下商业、地下人防设施、地铁站点等建设地下步行网络;结合人防工程、各类建筑和广场绿地建设地下停车场。
1、对外交通:建立以新桥机场、合肥港及主要铁路、公路客货运站场等为枢纽,以干线铁路、高等级干线公路、干线航道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高城市综合运输能力,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2、城市交通:构建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多方式有效衔接、现代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市区快速路路网密度达到0.4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主干路路网密度达到1.36 公里/ 平方公里以上。
1、铁路枢纽:构建“四主四辅多点”的铁路客运站布局,“四主”为高铁南站、合肥站、合肥西站、高铁西站;“四辅”为北城站、肥东站、肥西站、巢湖东站;“多点”为水家湖站、下塘站、撮镇站、长临河站、巢湖站、柘皋站、巢北北站、少荃湖站、中垾站、烔炀站、庐江站、庐江南站、庐江西站。
形成“7座货运站、8座客货共用站”的铁路货站布局,7座货运站为合肥北站、撮镇站、派河站、小庙站、林头站、龙桥站、柯坦站;8座客货共用站为水家湖站、下塘站、肥东站、肥西站、烔炀站、中垾站、庐江站、庐江南站。
2、公路枢纽:市区形成6处一级客运站和2处二级客运站,二级城镇形成6处二级客运站;撮镇、古城、石塘、长临河、西山驿、桥头集、泥河等三级城镇建设三级客运站;在紫蓬、三河、吴山、中庙、银屏等城镇设置旅游汽车站。
至2020年底,建成4个客运枢纽,包括汽车客运东站、滨湖汽车客运站、肥西汽车客运站、合肥汽车客运北站。新建4 个货运枢纽,包括新站物流园、小庙物流园、华南城物流园、东城物流园。
完善高速公路网络与高速扩容改造,等高对接长三角区域。新建8条高速,包括德上(济祁)高速、淮扬高速、沪汉高速、六宣高速一期、合阜高速、合黄高速、合滁高速、巢明高速。扩建6段高速,包括沪陕高速(周庄至陇西枢纽段、陇西立交至路口段、合肥至六安至大顾店段)、合芜高速(林头至陇西立交段)、合安高速(方兴大道至马堰段、马堰至安庆大桥接线、干线公路
以国道和省道为骨架,形成“八横八纵”干线公路网络。“八横”为G206、G329、G330、S101、S102、S208、S241、S260;“八纵”为G346、G312、S311、S312、S316、S344、S351、合六南通道。新建国道5条,包括G329(定远县—无为县)、G346(盛桥镇—庐江城区段)、G330(上派镇—枞阳县)、G312(柘皋镇—滁州市)、G206(吴山镇—南岗镇)。
新建省道14 条,包括S102(下塘-水家湖)、S311(S102-定远县界段)、S241(长丰城区-淮南市界段)、S344(朱巷镇-G206 段)、S260(合六高速北一公里- 合滁高速双庙道口)、S312(桥头集路-滁州市界段)、S208(巢湖城区-无为县界段)、S316(柯坦镇-乐桥镇)、S351(盛桥-三河镇)、合六南通道(集贤路-六安交界)、S315(桃溪-光明村)、S319军二路(泉水-黄姑)、S215(柘皋-中庙)、S327(庞孤堆-店埠)。
以合福线、合蚌线、沪汉蓉线、商杭线、合西线及宁西线、合九线、淮南线等铁路干线为骨架,衔接北京、上海、杭州、福州、西安、成都、九江、商丘等八个方向,形成“米”字型铁路网总体格局。续建商合杭高铁和庐铜铁路2条铁路;新建7条铁路,包括合安九高铁、合宁高铁、合武高铁、合郑高铁、合安(合肥-六安-安康)客专、合新(合肥-定远-宿迁-新沂)客专、货运外绕线条城际,包括合六城际(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六安)、合马城际(合肥-巢湖-含山-和县-马鞍山)及适时开展合巢轨道快线等前期研究工作;开展合芜宣宁城际(合肥-芜湖-宣城-宁国)、合宁城际(合肥-肥东-巢湖-南京)及沿线城际站点等前期规划研究工作。建设新西站、合肥站北站房工程、合肥南站南广场,巩固提升全国性综合铁路枢纽地位。
3建设新桥航空枢纽,实施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加快机场接驳交通系统建设。加快发展通用航空,推动骆岗机场、庐江、肥东、肥西、长丰、巢湖等通用机场建设。发展合肥滨湖上机场枢纽港,合2020年,新桥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000万人次以上,货邮吞吐量突破10 万吨。
加快引江济淮航道建设,构建高等级水运网,新建跨运河公路桥梁,优化两岸交通环境,提高港口集疏运能力。规划合裕航道、派河提升为二级航道,店埠河、西河、兆河、丰乐河、庄墓河航线提升为三级航道,建成以合裕线、江淮运河为干线的内河航运体系,打造通江达海联系江淮,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区域航运中心。
开展合裕线提升一级航道建设工程前期研究工作,提升黄陂湖、柘皋河等航道。规划南淝河港区、派河港区、江淮运河小庙港区、丰乐河港区、滨湖港区、店埠河港区、居巢港区、散兵港区、庐江港区、长丰港区等10个港区;以发展合肥内河港为主,支撑城市经济产业发展。
推进“公交都市”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系统,引导城市合理交通方式结构的形成,构建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与普通公交相结合的“快速、方便、舒适、低碳”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
建设公交专用道19条,形成“一环十四射八连”公交走廊,共计340 公里。“一环”包括临泉路、清溪路、怀宁路、望江路、铜陵路;“十四射”包括蒙城北路、阜阳北路、铜陵北路、文忠路、包公大道、新安江路、裕溪路、马鞍山路、徽州大道、宿松路、金寨路、翡翠路、望江西路、新蚌埠路;“八连”包括长江西路、黄山路、习友路、繁华大道、锦绣大道、紫云路、创新大道、云谷路。至2020年,规划26 条快速公交线、常规公交
公里/ 平方公里,300米站点覆盖率92.8%,公交专用道设置比例达21.6%;公交车万人拥有量达到18 标台。新建8个公交停保场,分别为华南城停保场、肥西停保场、肥东停保场、滨湖新区南停保场、滨湖新区北停保场、北城公交停保场、高新区停保场、李小郢停保场。加强使用清洁能源汽车,推进公交加气站建设。
形成以配建为主体,公共泊位为重要补充,体现区域差别,新城适度、老城控制的停车供应体系。二环以内规划建设公共停车场83 处,泊位11734个。分别在轨道1、2、3号线部分站点设置P+R 停车场。二环以外新建建筑按《合肥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规定配建停车设施。
打造长三角国际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长三角腹地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电子商务中心,构建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
2、建设重点:推进都会级商圈提质升级与区级商业功能区均衡布局,推进三孝口商圈、四牌楼商圈、马鞍山路商圈、天鹅湖商圈、三里庵商圈、黄潜望商圈、胜利路商圈、站前路商圈等提质建设,优化完善核心商圈交通网络,打造智慧商圈,形成老城区、政务区、合肥南站片区和滨湖新区四个都会级商圈以及重点布局的区级商业功能区格局,结合新西站打造高铁西站(合肥新西站)商圈。培育品牌特色商业街区。
1、规划目标:以“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强省”战略为指导,建设成为开明开放的文化高地。按照构建稳步推进、结构合理、体系健全的原则,创新发展现代化城市文化服务体系,以省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区级文化设施为骨干,街道级文化设施为基础,社区级文化设施为延伸,基本建成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主城区内建成“十五分钟文化圈”。注重现代元素与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凸显城市文化底蕴,塑造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文化形象。至2020 年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2 ㎡;图书馆、文化馆区级覆盖率达到100%。
规划重大文化场馆14座。包括:安徽省图书馆(新馆)、安徽省博物馆、安徽省音乐厅、合肥市工人文化宫、合肥市科技馆(新馆)、合肥市美术馆、合肥市自然博物馆、合肥市水生物博物馆、合肥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合肥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市中心图书馆(新馆)、合肥文化艺术中心、合肥市未来科技馆、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改建文化设施项目4 个:合肥市少儿图书馆、******合肥历史陈列馆、合肥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合肥市博物馆。
火车站旅游集散中心、滨湖新区旅游集散中心。优化区级文化设施配置,每区至少建设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馆、一个剧场。结合现状文化设施,在蜀山、庐阳、包河、高新、新站、经开、肥东县、肥西县、北城建设9 座区级文体中心;结合现状瑶海区工业遗迹资源,规划瑶海区工业陈列馆1 座。
优先发展基本公共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普及重要规划程度,在全省率先普及15 年基础教育,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到2020年,公共教育主要发展指标进入全国先进城市行列,实现教育均衡化、全民化、信息化和优质化。高水平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三年教育,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
加大政府统建力度,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加快入学矛盾突出区域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切实增加有效学位数量;优化优质普通高中布点,完善城区优质普通高中布局,新建合肥新四中等普通高中学校;加大市级统筹力度,推进职教资源整合,完成黄麓师范学校改扩建项目;深入实施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新建合肥特教中心北校区;加强全市各类民族学校(班)建设力度,大力提升合肥三十五中西藏班和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疆班办学水平。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新建合肥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
到2020年建成“一刻钟体育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0 平方米,建设成为国家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建成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新建省体育中心(公园)和省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体育公园)、市网球训练中心、滨湖马场、安徽合肥国际帆船俱乐部、合肥市足球公园、合肥市球类健身馆项目等竞技体育场馆。
至2020年,主城区内各区建设1 座区级全民健身中心;肥东、肥西、北城建成“四个一”工程(田径场、体育馆、游泳池、全民健身中心各建成一个);规划新建区级全民健身中心4 座,“四个一”工程3 处。利用存量用地,规划结合学校建设1 个瑶海区体育馆。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场所等条件,规划新建31 座区县级体育公园。
整合市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急救中心、卫生监督所等市属公共卫生单位,统筹建设市公共卫生管理中心,整体提升我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新建各类专科医院35所以上,重点建设合肥离子医学中心项目、安徽省国际妇女儿童中心。规划新建医疗健康服务园区,引进国际国内及省市高档医疗专科,鼓励专科医院集群发展。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城市不同方位新建3 所中西医结合医院。加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依托大型公立医院,新建4 所医养结合老年护理院,建成医疗护理型床位5000张以上。
2017 年,房屋建设总量1233 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810 万平方米,保障性安居工程220万平方米;非住宅 203 万平方米。
2018 年,房屋建设总量1152 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839 万平方米,保障性安居工程104万平方米;非住宅 209 万平方米。
万平方米;非住宅 218 万平方米。
2020 年,房屋建设总量1156 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房900 万平方米,保障性安居工程31
土地供应总量:2016-2020年期间,市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为5974 亩。
土地政策:增强土地供应弹性;加强对存量土地的控制,完善土地储备制度;调整原有的地价优惠政策,建立地价动态监测系统;建立产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机制,推行产业用地“招、拍、挂”;建立土地使用的监察制度,将用地指标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