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势而上奋力崛起
图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网页截图。
图②: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装备制造业引领工业转型——鸿庆精机公司对即将出厂的DYNA五轴连动机床进行检测。
图③:在阜阳市颍州粮食储备库,当地农民在出售小麦。
图④:蚌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行政服务中心。
这10年,是安徽致力科学发展、蓄势腾飞、加速崛起的10年。
“善弈者谋势”。安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一个个重大发展战略落地生根,一项项改革创新举措闪亮登场,安徽信心越来越足,奋进步伐越来越坚定。
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2009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进入国家推进层面。以此为标志,安徽将企业自主创新、产业自主创新拓展到区域自主创新,完善整合创新资源、推进协同创新机制,示范带动全省创新发展。
在推进合芜蚌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安徽坚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以奇瑞汽车、江淮汽车、科大讯飞、海螺水泥等为代表的25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617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企业创新的“安徽现象”。同时,安徽还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综合推进投融资体制、科技教育体制、人事分配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等六项改革,大力实施国家赋予的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重大政策试点,优化了创新环境。安徽尤其注重发挥科技人才的关键作用,启动合芜蚌人才特区建设,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
在合芜蚌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下,安徽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企业创新能力、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专利运用能力以及地方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等指标进入全国前10位。
这几年,安徽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其它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安徽省委、省政府积极谋划构建区域发展战略平台,并寻求国家支持。2008年7月,国家发改委派出调研组赴安徽调研。调研组召开总结讨论会,大家意见一致:建议在安徽建立承接产业转移试验区或示范区。
2009年1月,国务院要求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委和安徽省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200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审议通过规划并报国务院,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战略。两年多来,安徽建立了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配套条件,全面提升开发园区的发展水平,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发展,有序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创新产业承接模式,产生了产业转移的集聚效应,仅2010年示范区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4867.4亿元。从项目规模上看,2011年示范区引进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974个,实际到位资金2871.4亿元。
201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并对部分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此次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了地级巢湖市和居巢区,恢复县级巢湖市,将县级巢湖市和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和县的沈巷镇划归无为县管辖,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和县(不含沈巷镇)、含山县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安徽紧紧抓住妥善分流安置干部、合理保障各方利益、科学规划发展目标、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四个关键,周密安排,细致工作,确保了调整方案平稳顺利实施。
撤并地级巢湖市,是安徽下的一步大棋,是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决策,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安徽发展阶段性要求,实现对巢湖的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护,为省会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做强合肥经济圈,芜湖和马鞍山实现跨江联动发展创造条件。如今三市联动发展,交通、区位、产业、人力等各方面发展要素能够更快流通,所形成的集群效应有效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从而加快安徽省通过产业承接转移真正融入长三角的步伐,甚至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与合作。
2011年10月召开的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首次提出“建设美好安徽”的战略目标,体现了拉高标杆、自我加压的工作要求,体现了安徽全省上下致力科学发展、加速安徽崛起的进取精神,志在全国争先进位、中部走在前列。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美好安徽”战略目标,是根据中央要求,紧密结合安徽实际,积极探索具有安徽特色发展之路、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生动体现。
从安徽发展阶段性特征来看,未来5年既处在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也处于错综复杂的矛盾凸显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特别是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强烈,要求也越来越高。
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更让安徽深刻认识到,必须以更加强烈的责任感和坚定的自觉性,处理好“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关系,协调好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在满足群众精神需求、保障人格尊严、实现公平正义上下更大功夫,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因此形成了“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社会和谐、人民幸福”16个字。这个目标提出后,得到代表们的一致认同,在安徽全省上下引起了强烈共鸣。
2012年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公告,全国夏粮总产量2599亿斤,比上年增加71亿斤,增长2.8%。其中安徽夏粮总产量达到260.3亿斤,比上年增产16.1亿斤,增长6.6%,增量占全国总增量的22%,居全国头部,实现连续9年增产。
从安徽来看,夏粮能够实现“九连增”,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功不可没。长期以来,安徽小麦由于科技转化不到位,生产管理粗放,自然灾害多发,单产水平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从2005年秋种起,安徽在小麦主产区启动了“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全面提高小麦生产水平”为内容的小麦高产攻关活动。
小麦单产大幅提高,由2005年比全国低14.3公斤,到2007年比全国高10.8公斤,2012年比全国高19.5公斤,并首次突破700斤大关。小麦总产量增加显著,2012年达到258.8亿斤,比2005年增加97.2亿斤。
安徽省小麦高产攻关以及随后开展的水稻产业提升行动和玉米振兴计划,已经成为安徽抓农业生产的重要品牌工程,不仅显著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惠及千万江淮农民,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探索了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形势下,粮食主产区稳定粮食生产的可行路径,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有益启示。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谷歌(Chrome)浏览器下载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