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从城隍庙走向世界:匠心炒货续写国潮“年味”经典
“他家的麻辣花生米我吃了40年了。香、酥、脆,伢来,我今年都55岁咯……”在安徽省合肥市城隍庙陶永祥炒货店门口,排队的王阿姨感慨道,说罢,还热情招呼记者品尝。在老合肥人的记忆里,城隍庙是过年采购的必去之地,上世纪80 年代这里诞生了众多 “大王”,陶永祥便是其中的 “炒货大王”。
1912年,陶永祥炒货在巢湖夏阁镇创立,创立之初,“欢团”“花生糖”等糖食便远近闻名。抗战爆发后,陶家辗转至合肥城隍庙,挂起招牌,开启炒货与糖食生意。陶家人深挖传统工艺并创新,糖食炒货多达二三十种,花生制品更是凭借 “香、脆、酥” 的独特口感获得市级表彰,风光无限。
踏入陶永祥炒货工厂,浓郁醇厚的炒花生香气瞬间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这里的花生,大多源自肥东、肥西、长丰的集体合作社。这些合作社致力于帮扶当地的留守老人,为他们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在机械化生产大行其道的当下,陶永祥仍然坚持人工化、手工制作,挑选原料要人工、酿糖制糖要人工、捶糖也要人工,机器炒制瓜子、花生同样需要人工看守。少有人知道,看着门面不大的陶永祥,背后却有近百位老师傅的共同坚守。
身为媒体人的陶明亮,是陶永祥品牌的第四代传承人。2018 年,他毅然带着自己传媒公司的团队进驻工厂,正式挑起家族产业的大梁。
“刚接手,我做的头部件事,就是请回做怪味豆的老师傅,让他重出江湖。陶永祥的每一款经典招牌产品,都是品牌的灵魂,一个都不能丢。” 在他的努力下,奶油花生、麻辣花生、咖喱花生,再加上怪味豆,陶永祥的四大经典产品就此敲定。就在这一年,陶永祥品牌凭借深厚的底蕴和过硬的品质,成功荣获安徽头部届老字号称号,再次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陶永祥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原料优选、手工剥壳、人工炒制的传统工艺。但这份坚守,也让产品成本高企不下。
直播电商兴起,不少头部主播主动找陶永祥合作,却要求大幅降价,近乎砍半。这合作机会诱人,却也充满挑战,陶明亮陷入深思。他明白,降价短期内销量和收益可观,但有损品牌长期积累的品质形象。权衡之后,他决定稳扎稳打、坚守初心,果断拒绝了这些合作。
困境之下,陶明亮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转变思路,将目光投向了当地连锁超市品牌,寻求新的合作契机。很快,陶永祥在永辉、合家福等超市中开设了别具一格的店中店。其独特的 “卖货郎”展柜,摒弃了浮华的现代设计,以质朴的风格回归传统,给消费者带来耳目一新的购物体验,一时间大受欢迎,成为超市里的热门打卡点和销售亮点,也让陶永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如今,陶永祥发展态势良好,旗下坐拥两家旗舰店,在 40 多家连锁超市中开设店中店,销售网络布局愈发完善。不仅如此,陶永祥还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在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开启线上售卖,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谈及销售情况,陶明亮笑着分享:“上海的订单量相对稳定且可观。当年许多上海知青在合肥插队,陶永祥的花生米对他们而言,承载着那段难忘岁月的独特记忆,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
为了让这份情怀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呈现,陶明亮亲自操刀,在产品包装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他巧妙地将三国文化、戏剧元素、徽派建筑等极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符号融入其中,打造出独具一格的 “包公装”。这些融合国潮元素的包装,通过电商平台走向世界,畅销澳大利亚、美国以及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尤其在海外华裔华人中备受追捧,成为他们寄托思乡之情的情感纽带。(李晨晨 记者程家武)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