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造一城浦口经济开发区的蝶变“密码”
集聚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约260家,2020年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高端交通装备全产业链已集聚上下游企业超90家;与南师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公办名校;2020年度浦口经济开发区综合实力在全省92家省级开发区中排名头部,超越了8家国家级经开区……
招商引资成绩喜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民生利好不断下沉,放眼今天的浦口经济开发区,热火朝天的干事创业气息扑面而来,人们对新家园的期待也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来得更加猛烈。
而立之年的浦口经济开发区,经历了曲折、结束了彷徨,找准新赛道、开始新跨越,如今正在进一步放宽视野、提高站位,在不断探索实践中聚集、整合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关键要素,抢占新赛道、铸就新核心、形成新优势,打造动力、活力、魅力竞相迸发的“产城港学”四位一体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区。
2009年从扬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马丹,是江苏芯德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体系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如今,她还有另一个身份——正在全身心备考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员。
每周六早上9点,她都会准时打开电脑上课,学习有关英语、高数、管理综合等方面的知识,“我要感谢浦口区以及园区、企业给我这样的机会,可以在工作之余继续‘充电’。”
人才是产业发展之基,也是创新驱动之源。多年来,园区立足企业需求,精准提供服务,通过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构筑人才、资金、土地等全要素保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以优质生态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截至2021年底,开发区已备案省级孵化器3家,省级众创空间1家,市级孵化器4家,市级众创空间3家。科创载体总面积达9.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65家。
截至目前,园区已集聚各类产业人才12000余人。高层次人才数量达500余人,吸引海外人才数量逐年递增,高校产学研人才辈出,江苏省创业人才计划、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市区企业专家工作室等越来越多的人才项目不断实现量的积累,园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不断扩大,创新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如果说人才作为“智囊团”为园区发展“献智献力”,那良好的营商环境则为园区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
今年一季度,园区企业华天科技(南京)有限公司实现营收3.7亿元,同比增长126.1%。“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省市区及园区的支持和帮助。”企业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前不久,华天科技的供应商之一、位于昆山的某企业无法将原材料基板送出,另外两家供应料盘、载带、盖带等原材料的供应商企业则暂时停产。浦口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企业专项组得知后,立即汇报至市工信局及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企业专项组,经协调,昆山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为原材料企业办理了通行证,同时联系另外两家企业,帮助他们适当恢复产能。“项目建设、企业发展有速度、有力度,就是要不折不扣地解决各种难点、堵点。”参与解决该事件的一位园区工作人员说。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一流的营商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浦口经济开发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头号工程,继续用好“专家+管家”“一站式代办”“金牌系列”等精细化服务品牌,深入开展党员干部“全员大走访、共建新浦口”活动,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产品研发、新项目投入等情况,实现人才、融资、用工、生产等全要素保障,把涉及企业发展全周期的各项业务理一遍、流程过一遍,提供一目了然的“流程图”,实现政策和落地之间的“零距离”,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强筋健骨。
下午两点,在南京长江三桥上游约4公里处的浦口区七坝港港区集装箱码头,占地10余万平方米的货场上,堆满了五颜六色、大小不等的集装箱,岸桥吊具起起落落,拖车在堆场和码头间来来回回,港口一派繁忙景象。
去年6月18日,随着一声声汽笛响起,南京港七坝港区多用途码头外贸集装箱业务“南京(七坝)—上海(外高桥)”外贸航线开通首航仪式隆重举办。看着眼前的一切,南京港江北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强兴松不免想起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
“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荒废的田地,后来,在浦口区利用岸线资源、打造国际物流园的基础上,我们于2018年9月正式建成投产。”强兴松介绍道,公司码头岸线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另待建5.18万平方米)和7560平方米拆装箱库,目前主要从事集装箱、钢材、吨袋、建材四大装卸货种。
物流是畅通经济大循环的重要环节,物流业则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国民经济大动脉。近年来,南京不断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加快海港枢纽经济区建设,打造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
七坝港区作为浦口经济开发区重要物流产业承载地,拥有产业支撑和港口航运的优势,“两横三纵”的集疏运网络,实现与宁巢高速、南京绕越高速、宁合高速等骨干路网相连,是园区“产城港学”融合发展,服务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纽带,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一条重要赛道。
浦口经济开发区七坝港区建设发展公司总经理郑仁江介绍,七坝港区码头定位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发展集装箱,与龙潭港形成一南一北、一上一下的联动,二是以件杂货和散杂货为补充,三是为浦口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做好配套服务,未来开发区新能源汽车和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对码头运输需求会逐步显现,“未来,七坝港区将通过利用深水岸线资源,不断提升服务配套能力,推动开发区产城港联动发展,进一步辐射整个江北新区和皖江经济带。”据了解,目前园区已落户5家物流企业,其中,申通南京智慧物流产业园作为入驻的首家大型物流科技产业园项目,一期14.3万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运营。
跑步进入新赛道,背后是浦口经济开发区选择走好开放之路。
为更好地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园区通过与安徽和县开发区共建浦和产业合作示范区来实现产业的扩容升级,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建立互联互通的合作机制,发挥两地优势,打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实现错位发展、配套发展,让要素跨区域更高效流动,为产业成长留足发展空间。
“浦口经济开发区是乘着‘南方谈话’的东风应运而生的,所以这片热土从蕞开始,便承担着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试验田’的使命,必须始终坚持用开放拓视野,向开放要活力。”浦口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
不同于早期,步入而立之年的浦口经济开发区,在外界看来,多了一个关键词——桥林新城。
听说过桥林茶干、桥林牛肉,桥林新城又是什么?
这是南京2035城市总体规划确立的九个新城之一,也是江北新区“中心城—副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体系中的“新城”之一,总面积约86平方公里,是江北辐射西南的次区域中心、江北国家级新区的重要产业新城、未来浦口区产业和城镇功能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但桥林新城的重要性,绝不仅仅是这样。
“桥林新城与浦口经济开发区,如果只是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来形容,可能并不完全准确。”浦口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说,这一点,从浦口举办的大师工作营便能略窥一二。
今年1月,浦口区举行《桥林新城战略规划》大师工作营结营汇报会,来自4家设计单位在现场开展“头脑风暴”,把他们对桥林新城的想象在一张张PPT中勾勒出来。
无论是服务国家级江北新区,还是辐射带动皖江城市带,抑或是置身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这样的大格局中来审视,桥林新城之所以能够在大师们眼中掀起一股风浪,是因为“有产无城”为桥林新城带来了一定的基础和存量,但又为其未来发展带来新的“考题”。
在依维柯上班的青年员工杨镇煜深有体会。2017年,依维柯浦口桥林基地正式投产,杨镇煜也随之一起来到浦口开发区,“那时候觉得这地方怎么这么偏僻,人少,餐饮、超市等什么都没有,尤其对于我们年轻人而言,下了班以后基本没有地方可以休闲放松。”
渐渐地,不少像杨镇煜一样的逐梦者,选择“工作在园区内,生活在园区外”,“都是在隧道片区甚至江南片区买房租房,很少有在公司附近长期生活的。”
产业高地,绝不能是“民生洼地”。“我们一直在说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但还远远不够。”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片地处苏皖交界的热土,背后就是环巢湖地区充足的产业人口和城市居民储备,而25分钟过江直达“金鱼嘴”的交通优势,以及极具吸引力的房价,也将让桥林有望成为年轻人落脚南京的首选地。这背后巨大的潜力正在等待挖掘。
去年9月,浦口构建区级领导牵头抓总的工作体系,对内通过高位协调统筹力量,向外联合桥林地铁小镇,以“一盘棋”思维凝聚合力,推动多元主体结成“增长联盟”。
园区更是以桥林新城规划为引领,精准对接企业和人才需求,在推动主导产业集聚的同时,深度融入“江北新主城”建设,大力引进优质教育、文体卫生等公共服务配套,真正让桥林人民享受到城市发展和地铁建设释放的“民生红利”。
三十年,对于浦口经济开发区而言,是一本厚重的书。书的封面由一代代开发区人绘制,书的内容由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人书写,书的厚度则由发展的热度、创新的浓度、城市的温度决定。
南京日报社主办南京日报总编辑:丁辉宇国内统一刊号:CN32-0030南京日报广告刊例表南京日报信息热线南报网新闻热线
第A06版:喜迎二十大 南京职教行
第A09版:新镜界·聚焦城市更新④
第T01版:浦口经济开发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第T02版:浦口经济开发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第T04版:浦口经济开发区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
三十年,造一城,浦口经济开发区的蝶变“密码”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