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关注安徽巢湖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改善水质
据人民日报消息,“这种凤尾鱼对水质环境要求特别高,有一点儿污染就没法存活,但我们一年就收上来三四万斤。”安徽巢湖市邬梁村村民王雅芹一直从事水产生意。在她看来,自己的小生意和巢湖的水质改善息息相关。“以前动不动就蓝藻暴发,鱼虾大量减少,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几个钱。”现在水环境改善了,鱼虾资源恢复了,一年收入20多万元。
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巢湖市抓住污染治理牛鼻子,推进绿色一产、低碳二产、休闲三产,做优生态环境,换来水清河晏。
“亩产水稻1000斤、龙虾200斤,亩均经济效益近3000元。”在黄麓镇芦溪村,农田管理员陈凯一边盘算着收成,一边介绍稻虾共生生态生产模式的好处:龙虾在田间爬行捕食,减少病虫草害和除草剂、杀虫剂等使用,排泄物回田循环利用,又可减少稻田施肥。
“这控制了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巢湖市农委副主任李立胜说,巢湖污染负荷中,土壤污染、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占了很大比重。生态种养的农田亩均减少氮磷肥使用量3千克,降低农药使用量30%,亩均可增收300多元。
除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巢湖市还在控制工业点源污染上想办法。在富煌工业园区,一大拨企业正控制规模、改变工艺,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正退出园区。“发展低碳二产,未通过环评的企业一律不准进入。”巢湖半岛建设办工作人员孔明介绍。
“降低工业污染,改变环巢湖生态,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孔明说,引入能耗少、污染小的休闲三产,布局大健康产业企业,工程项目实施要求“周报告、月调度、季检查”,开展第三方巡查,严把环保关。
此外,对环巢湖沿岸功能退化的河流、湖泊等湿地,通过补水、治污、鸟类栖息地恢复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建设多处环巢湖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实施河道整治、生态修复、入湖截污等工程;各级党委一把手担任主要河流河长,建立河长制巡查长效机制,推动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项目建设。
全面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巢湖水质大为改善:蓝藻没了,鱼虾多了,碧水清波又回来了。“下一步要加大监控重点污染源,加强对饮用水源地保护等重难点领域的督促。”在巢湖市环湖办工作人员左朝友看来,综合施策,持久攻坚,生态巢湖美景可期。
安徽蕞新发布:新冠病毒感染中医药方来了
12月15-17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安徽平均气温将下降7~9℃
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发布任免人员名单
安徽省港航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一建设项目办公室原主任肖夕华被查
为非作恶, 欺压百姓!亳州一恶势力犯罪团伙受审
12月12日上午,省市突击联查合肥多家药店
感谢20年多的无私帮助 “小木匠”妻子朱大红给律师刘静洁送锦旗
跨年气候预测来了!安徽东北部气温偏低 中南部降水偏少
滁州市民用机场选址在哪?安徽省发改委回复
安徽省合肥市潜山路1469号安徽报业大厦11楼
未经新安晚报、安徽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网站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举报电话
本网站法律顾问:天禾律师事务所 陈军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