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巢湖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合肥:我家住在公园里推窗见绿、开门见景

admin7个月前 (09-26)巢湖产业信息15

  坐落于16.8公里巢湖黄金岸线上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蓝天白云相映成画,万亩水网森林绿意叠荡。树的年轮镌刻下这座公园的成长印记。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退耕还林的人工林。借势合肥环巢湖生态建设大潮,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于2012年8月启动建设。目前,公园内的植物品种由建园初期的280多种增至681种,景色秀美宜人。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公园管理运营方负责人方彪的“生态梦”,也是合肥绿色发展的缩影。

  绿色,是普惠的民生福祉。1992年12月,合肥被授予全国“园林城市”称号,是首批三个(北京、合肥、珠海)国家园林城市之一,也是头部个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的省会城市。多年来,合肥逐绿的步伐不止。

  近年来,合肥市加快构建林城相融、城湖共生、城在园中的城市绿色新形态,城市绿地布局均衡发展,绿化建设稳步提升,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合肥也是全国首个一座城区内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推窗见绿、开门见景”是合肥市民的向往,“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更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规划先行,先底后图,满足百姓需求

  在合肥园林绿地的建设过程中,一直秉持规划先行、先底后图的思路,尊重自然、地理与人文特征,以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格局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打造凸显合肥特色的市域绿色空间体系。

  1958年,合肥编制新中国成立后的头部版城市总体规划,根据江淮丘陵地区的特点,将田园、绿地从三个方向楔入市区;1979版合肥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出“一核三翼、风扇布局、绿环绕城、田园楔入”的城市规划格局。

  2008年,合肥市编制完成《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环城公园之上,构建了“依山傍水、环圈围绕、田园楔入、珠落玉盘”的绿地系统。

  2011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合肥由环城时代进入环湖时代,开始精心编制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2014年9月25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正式授予合肥“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20年,合肥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同步开展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按照“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指导思想,立足合肥新时期发展阶段特点,从城市形态、结构、中心体系三个方面强化规划引领。

  城市形态方面,合肥规划以经典的风扇形态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城市空间发展态势,提出水源地绿楔、滨湖绿楔、紫蓬山绿楔三大绿楔,形成了“田园楔入、星状放射”空间形态,引导城市空间合理拓展。

  城市结构层面,规划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地理特征,构建向湖而生的高品质脉络空间,形成三级生态廊道网络,促进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结构。

  在城市中心体系规划中,借鉴公园城市理念,注重“公园+”,依托“群湖”构建“群心,沿湖集中布局大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商务设施,形成蓝绿环绕、功能集聚、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近年来,合肥市先后完成《合肥市域空间绿道网络系统建设总体规划》《环巢湖“金项链”景观绿道总体规划》《合肥市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合肥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合肥市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做细做足绿文章,城市风貌与生态美景交织相融。

  城市“边角料”变身家门口的口袋公园

  在合肥,除了科学的编制规划和顶层设计,在不起眼的街角绿地,匠心雕琢和巧思设计也是层出不穷。

  位于合肥金寨路与水阳江路东北角的劳动公园,游步道两侧高大的香樟树在上空围拢,入口处一座工业齿轮雕塑小品,镌刻着这座城市的工业记忆,儿童游乐区传来一片欢声笑语。

  70岁的市民伍先生闲暇时总爱来这里转转,这片公园的“前身”是安徽丝绸厂,曾是他工作了半辈子的地方。如今,厂区的身影早已湮没在岁月中,取而代之的是家门口的一片崭新生活空间。令伍先生欣慰的是,厂里的40棵香樟树在公园建设时被完好地保留下来。

  曾经的工业厂区退出历史舞台后,“摇身一变”成为集绿色生态、情感记忆、建设休闲的社区邻里公园,一度荒芜的场地焕发新活力。

  城市开发中往往会形成一些“边角料”地带,这些空间往往小而零散。近年来,合肥不断建设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满足市民多元化公共活动需求。

  位于合肥市瑶海区繁昌路高架桥下的体育公园,总面积近7400平方米,这里原本是闲置地块,光线不足,绿化成活率低。近年来,瑶海区投资近500万元,将高架桥下难利用的空间打造成体育公园。公园内含两块标准篮球场、6个羽毛球场以及若干乒乓球桌、健身器械、儿童游乐设施,附近居民利用假期来此健身。

  不远处的银领时代花园小区西侧有总面积约3200平方米的零星地块,西边地块与人行道有1.7米落差,东边用铁艺围墙与小区进行隔离,给市民感观带来视线遮挡。经过改造后,成功串联起三大活动空间,利用场地落差打造阶梯式植物景观,形成小区居民家门口的口袋游园。

  目前,合肥建成89个综合公园、192个社区公园、18个专类公园、231个游园,实现了市民500米见园,用小公园、小游园连起大民生。

  还绿于民,见逢插绿,补齐城市绿化短板

  除了打造星罗棋布的公园游园让居民尽享福利,近年来,合肥还见缝插绿,建设零星绿地,建立绿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把废地变绿地、痛点变亮点,更好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

  合肥巢湖南路与郎溪路交口东南角,一块印刻着“南淝河码头公园”字样的石块静置在公园入口处。“码头”记录着这片区域曾经的功能属性,“公园”是近年来这里的可感变化。

  依临南淝河的合肥新港砂石货场码头建设于1997年,一直承担水运建材功能,此前,区域环境脏乱差。随着南淝河右岸环境整治项目启动,当地建设生态廊道、湿地缓冲带,提升防洪边坡景观,如今的南淝河右岸一湾清水、两岸新绿,成为滨水生态绿廊。

  每到夏季,位于合肥老城区内的杏花公园里荷花竞相开放,引来市民游客观赏游玩。杏花公园于1997年建成,被誉为合肥环城公园这串“翡翠项链”上的璀璨明珠。

  自2019年杏花公园水环境治理工程完工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及水生态系统构建等工作依次开展,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这座老公园愈发与众不同。同时,园区水域周边配套建设绿化工程,提升园区滨水景观,打造了临水的城市阅读空间。

  如今,杏花公园内水面清澈见底,水生植物清晰可见,市民在园中或健身锻炼、或信步游玩,或静心阅读,或登船游湖,如田园牧歌般惬意。庐阳区还在道路转角处减少乔木,避免遮挡视线;增加低矮灌丛球体中层植物组团搭配及花卉植物,进一步活化闲置绿地,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人居环境。

  连旧货场也建成了新景区。合肥蜀山区南门库货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是18公里铁路专用线—合肥市金属公司货场。随着新铁路不断修建,南门库货场逐渐退化为杂货仓库、驾校和棚户区,现场污水横流、杂草丛生。

  2012年,合肥市启动南门库片区综合整治项目,从谋划、设计到施工历时一年。目前,新公园修复场地生态,卸除土地上的混凝土枷锁,拓展健身游憩等功能,被打造成集生态、文化、休闲、运动为一体的公共开放绿地。

  此外,合肥市坚持规划引领,尊重自然、地理与人文特征,因地制宜实施立交桥、高架桥桥体、桥墩、硬质护坡等的立体绿化。同时,实施“拆围透绿”工程,对部分景区公园进行围挡、围墙拆除,让绿于民、还绿于民。

  目前,合肥市城市社会绿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林荫路覆盖率达86.30%,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为85.32%,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达标率为71.75%,立体绿化实施率19.80%,各项指标达标率均已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金秋时节,位于合肥市肥东县南部的十八联圩湿地,水下有鱼、水中有草、水上有鸟的自然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除了城市里的园林打造,巢湖边的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也成为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靓丽名片。

  该湿地南接巢湖,总面积约27.6平方公里,位居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起到保护巢湖、改善其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湿地一二三期工程已建成,四期蓄洪区工程于去年9月开工。洪水来袭时,这里是蓄洪“大水缸”;平日里,化身生态“净化器”,装点出一道道生态风景线。

  穿合肥而过的南淝河曾是环巢湖入湖河流中治理难度蕞大的河流。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在蓄洪区打造面积13.6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并新建湿地总进水闸,将引进的南淝河水通过湿地进行净化,再排进巢湖,每年约消减总磷27%、氨氮30%。

  近年来,合肥科学开展湿地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尊重原生态,因地制宜优化湿地植被结构。2022年7月,合肥环绕巢湖建设十八联圩等十大湿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十大湿地串珠成链,筑牢巢湖水安全、水生态重要屏障。当湿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东方白鹳、黄胸鹀、青头潜鸭、小天鹅等众多珍稀鸟类均选择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作为迁徙的“驻足点”与“中转站”。

  近日,巢湖北岸的千亩红杉林呈现一片深绿,比喧嚣的市区更早一步感知到时节变化。四年前,这里是一片少有人问津的滩涂之地。如今,12万余株杉树苗木在这里串联成景,成为环巢湖岸线上的网红打卡地。

  时间倒回2019年初春,合肥市包河区连续克服50余天的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在3个月内完成地形、水系整理及湿地植物栽植等工作,高标准推进十五里河河口湿地红杉林生态修复、苗木栽植、绿化养护等任务。

  红杉林兼具涵养水文、调节气候、生物栖息功能,以落羽杉和池杉为“主景”,点缀着乌桕、垂柳,枫杨,刺槐等树种。每逢节假日,前来骑行、垂钓、观光、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

  合肥市为市民谋绿色福利,市民也积极投身园林绿化及相关科普工作。

  8月下旬,一场湿地保护科普宣教进社区活动在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开展,身着蓝马甲的青年志愿者和居民、少年儿童密切互动。市民参与湿地展板寻宝答题、湿地连字成句小游戏、湿地知多少竞答、湿地闯关赛等趣味环节。

  此次承办单位之一、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说,活动让市民在轻松愉悦氛围中了解湿地知识和合肥市湿地保护工作,助力推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该湿地公园以管湾湖为主体、陂塘群为亮点,量身定制公园科普宣教解说系统,建立室外标识标牌系统和自然课程解说系统和知识结构。在大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和研学活动中,公园讲解员和志愿者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湿地科普。

  “巢湖边上的蓝藻以铜绿微囊藻为主,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目前对于蓝藻的治理主要分为综合治理、生物治藻、科技治藻……”在位于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蓝藻科普馆,每周开放时间段内,团体接待预约火爆。青年讲解员向前来的青少年生动地讲解相关知识。

  近年来,合肥全市建设湿地科普基地9个,省级以上自然教育基地6处,设计自然教育课程18套。常态化开展“湿地志愿服务行”“公民科学活动”“巢湖观鸟节”“蕞美湿地摄影大赛”等品牌活动,形成关心湿地、重视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在合肥,大学生志愿者、市民还积极参与公园、河流管理工作。

  去年暑期开始,合肥市瑶海区以花冲公园、和平广场作为瑶海区与合肥工业大学校地共建合作开辟“第二课堂示范实践基地”,提升公园管理服务水平和市民游客游园体验度。

  大学生市民园长将参与公园日常管理,每周不少于5小时,协助公园管理人员对游客游园秩序进行引导,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助力公园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环卫保洁等,积极参与公园“市民园长服务日”、园学课堂活动等志愿活动等。

  合肥市望湖公园是市民李先生和家人亲近自然的首选地。如今,他有了新职责——作为市民园长,参与公园日常管理。今年5月,合肥包河区举行首批市民园(林)长、市民河长授聘仪式,共100人受聘,覆盖5个公园和10条河流。

  市民园(林)长、河长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岗服务”的招募原则,将改善城市河、湖的管理模式,及时引导广大市民更多参与公园和河流环境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中,反哺合肥绿色发展。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坐落于16.8公里巢湖黄金岸线上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蓝天白云相映成画,万亩水网森林绿意叠荡。树的年轮镌刻下这座公园的成长印记。

  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退耕还林的人工林。借势合肥环巢湖生态建设大潮,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于2012年8月启动建设。目前,公园内的植物品种由建园初期的280多种增至681种,景色秀美宜人。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公园管理运营方负责人方彪的“生态梦”,也是合肥绿色发展的缩影。

  绿色,是普惠的民生福祉。1992年12月,合肥被授予全国“园林城市”称号,是首批三个(北京、合肥、珠海)国家园林城市之一,也是头部个获评国家园林城市的省会城市。多年来,合肥逐绿的步伐不止。

  近年来,合肥市加快构建林城相融、城湖共生、城在园中的城市绿色新形态,城市绿地布局均衡发展,绿化建设稳步提升,生态体系更加完善。合肥也是全国首个一座城区内拥有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城市。

  “推窗见绿、开门见景”是合肥市民的向往,“城在园中,园在城中”更是这座城市的骄傲。

  规划先行,先底后图,满足百姓需求

  在合肥园林绿地的建设过程中,一直秉持规划先行、先底后图的思路,尊重自然、地理与人文特征,以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格局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打造凸显合肥特色的市域绿色空间体系。

  1958年,合肥编制新中国成立后的头部版城市总体规划,根据江淮丘陵地区的特点,将田园、绿地从三个方向楔入市区;1979版合肥市总体规划进一步提出“一核三翼、风扇布局、绿环绕城、田园楔入”的城市规划格局。

  2008年,合肥市编制完成《合肥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环城公园之上,构建了“依山傍水、环圈围绕、田园楔入、珠落玉盘”的绿地系统。

  2011年,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合肥由环城时代进入环湖时代,开始精心编制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2014年9月25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正式授予合肥“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20年,合肥启动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同步开展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按照“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指导思想,立足合肥新时期发展阶段特点,从城市形态、结构、中心体系三个方面强化规划引领。

  城市形态方面,合肥规划以经典的风扇形态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城市空间发展态势,提出水源地绿楔、滨湖绿楔、紫蓬山绿楔三大绿楔,形成了“田园楔入、星状放射”空间形态,引导城市空间合理拓展。

  城市结构层面,规划基于江淮分水岭地区的地理特征,构建向湖而生的高品质脉络空间,形成三级生态廊道网络,促进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市结构。

  在城市中心体系规划中,借鉴公园城市理念,注重“公园+”,依托“群湖”构建“群心,沿湖集中布局大型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商业商务设施,形成蓝绿环绕、功能集聚、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

  近年来,合肥市先后完成《合肥市域空间绿道网络系统建设总体规划》《环巢湖“金项链”景观绿道总体规划》《合肥市湿地保护利用规划》《合肥市湿地公园发展规划》《合肥市城市生态网络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做细做足绿文章,城市风貌与生态美景交织相融。

  城市“边角料”变身家门口的口袋公园

  在合肥,除了科学的编制规划和顶层设计,在不起眼的街角绿地,匠心雕琢和巧思设计也是层出不穷。

  位于合肥金寨路与水阳江路东北角的劳动公园,游步道两侧高大的香樟树在上空围拢,入口处一座工业齿轮雕塑小品,镌刻着这座城市的工业记忆,儿童游乐区传来一片欢声笑语。

  70岁的市民伍先生闲暇时总爱来这里转转,这片公园的“前身”是安徽丝绸厂,曾是他工作了半辈子的地方。如今,厂区的身影早已湮没在岁月中,取而代之的是家门口的一片崭新生活空间。令伍先生欣慰的是,厂里的40棵香樟树在公园建设时被完好地保留下来。

  曾经的工业厂区退出历史舞台后,“摇身一变”成为集绿色生态、情感记忆、建设休闲的社区邻里公园,一度荒芜的场地焕发新活力。

  城市开发中往往会形成一些“边角料”地带,这些空间往往小而零散。近年来,合肥不断建设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满足市民多元化公共活动需求。

  位于合肥市瑶海区繁昌路高架桥下的体育公园,总面积近7400平方米,这里原本是闲置地块,光线不足,绿化成活率低。近年来,瑶海区投资近500万元,将高架桥下难利用的空间打造成体育公园。公园内含两块标准篮球场、6个羽毛球场以及若干乒乓球桌、健身器械、儿童游乐设施,附近居民利用假期来此健身。

  不远处的银领时代花园小区西侧有总面积约3200平方米的零星地块,西边地块与人行道有1.7米落差,东边用铁艺围墙与小区进行隔离,给市民感观带来视线遮挡。经过改造后,成功串联起三大活动空间,利用场地落差打造阶梯式植物景观,形成小区居民家门口的口袋游园。

  目前,合肥建成89个综合公园、192个社区公园、18个专类公园、231个游园,实现了市民500米见园,用小公园、小游园连起大民生。

  还绿于民,见逢插绿,补齐城市绿化短板

  除了打造星罗棋布的公园游园让居民尽享福利,近年来,合肥还见缝插绿,建设零星绿地,建立绿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把废地变绿地、痛点变亮点,更好满足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

  合肥巢湖南路与郎溪路交口东南角,一块印刻着“南淝河码头公园”字样的石块静置在公园入口处。“码头”记录着这片区域曾经的功能属性,“公园”是近年来这里的可感变化。

  依临南淝河的合肥新港砂石货场码头建设于1997年,一直承担水运建材功能,此前,区域环境脏乱差。随着南淝河右岸环境整治项目启动,当地建设生态廊道、湿地缓冲带,提升防洪边坡景观,如今的南淝河右岸一湾清水、两岸新绿,成为滨水生态绿廊。

  每到夏季,位于合肥老城区内的杏花公园里荷花竞相开放,引来市民游客观赏游玩。杏花公园于1997年建成,被誉为合肥环城公园这串“翡翠项链”上的璀璨明珠。

  自2019年杏花公园水环境治理工程完工后,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及水生态系统构建等工作依次开展,生态环境的改善让这座老公园愈发与众不同。同时,园区水域周边配套建设绿化工程,提升园区滨水景观,打造了临水的城市阅读空间。

  如今,杏花公园内水面清澈见底,水生植物清晰可见,市民在园中或健身锻炼、或信步游玩,或静心阅读,或登船游湖,如田园牧歌般惬意。庐阳区还在道路转角处减少乔木,避免遮挡视线;增加低矮灌丛球体中层植物组团搭配及花卉植物,进一步活化闲置绿地,提升城市形象、提高人居环境。

  连旧货场也建成了新景区。合肥蜀山区南门库货场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是18公里铁路专用线—合肥市金属公司货场。随着新铁路不断修建,南门库货场逐渐退化为杂货仓库、驾校和棚户区,现场污水横流、杂草丛生。

  2012年,合肥市启动南门库片区综合整治项目,从谋划、设计到施工历时一年。目前,新公园修复场地生态,卸除土地上的混凝土枷锁,拓展健身游憩等功能,被打造成集生态、文化、休闲、运动为一体的公共开放绿地。

  此外,合肥市坚持规划引领,尊重自然、地理与人文特征,因地制宜实施立交桥、高架桥桥体、桥墩、硬质护坡等的立体绿化。同时,实施“拆围透绿”工程,对部分景区公园进行围挡、围墙拆除,让绿于民、还绿于民。

  目前,合肥市城市社会绿化水平逐步提高,城市林荫路覆盖率达86.30%,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为85.32%,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达标率为71.75%,立体绿化实施率19.80%,各项指标达标率均已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金秋时节,位于合肥市肥东县南部的十八联圩湿地,水下有鱼、水中有草、水上有鸟的自然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除了城市里的园林打造,巢湖边的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也成为合肥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和靓丽名片。

  该湿地南接巢湖,总面积约27.6平方公里,位居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起到保护巢湖、改善其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湿地一二三期工程已建成,四期蓄洪区工程于去年9月开工。洪水来袭时,这里是蓄洪“大水缸”;平日里,化身生态“净化器”,装点出一道道生态风景线。

  穿合肥而过的南淝河曾是环巢湖入湖河流中治理难度蕞大的河流。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在蓄洪区打造面积13.6平方公里的生态湿地,并新建湿地总进水闸,将引进的南淝河水通过湿地进行净化,再排进巢湖,每年约消减总磷27%、氨氮30%。

  近年来,合肥科学开展湿地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尊重原生态,因地制宜优化湿地植被结构。2022年7月,合肥环绕巢湖建设十八联圩等十大湿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十大湿地串珠成链,筑牢巢湖水安全、水生态重要屏障。当湿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东方白鹳、黄胸鹀、青头潜鸭、小天鹅等众多珍稀鸟类均选择十八联圩生态湿地作为迁徙的“驻足点”与“中转站”。

  近日,巢湖北岸的千亩红杉林呈现一片深绿,比喧嚣的市区更早一步感知到时节变化。四年前,这里是一片少有人问津的滩涂之地。如今,12万余株杉树苗木在这里串联成景,成为环巢湖岸线上的网红打卡地。

  时间倒回2019年初春,合肥市包河区连续克服50余天的雨雪冰冻极端天气,在3个月内完成地形、水系整理及湿地植物栽植等工作,高标准推进十五里河河口湿地红杉林生态修复、苗木栽植、绿化养护等任务。

  红杉林兼具涵养水文、调节气候、生物栖息功能,以落羽杉和池杉为“主景”,点缀着乌桕、垂柳,枫杨,刺槐等树种。每逢节假日,前来骑行、垂钓、观光、休闲的市民络绎不绝。

  合肥市为市民谋绿色福利,市民也积极投身园林绿化及相关科普工作。

  8月下旬,一场湿地保护科普宣教进社区活动在合肥市肥东县梁园镇开展,身着蓝马甲的青年志愿者和居民、少年儿童密切互动。市民参与湿地展板寻宝答题、湿地连字成句小游戏、湿地知多少竞答、湿地闯关赛等趣味环节。

  此次承办单位之一、肥东管湾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说,活动让市民在轻松愉悦氛围中了解湿地知识和合肥市湿地保护工作,助力推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该湿地公园以管湾湖为主体、陂塘群为亮点,量身定制公园科普宣教解说系统,建立室外标识标牌系统和自然课程解说系统和知识结构。在大中小学生校外实践和研学活动中,公园讲解员和志愿者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湿地科普。

  “巢湖边上的蓝藻以铜绿微囊藻为主,蓝藻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细胞核。目前对于蓝藻的治理主要分为综合治理、生物治藻、科技治藻……”在位于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内的蓝藻科普馆,每周开放时间段内,团体接待预约火爆。青年讲解员向前来的青少年生动地讲解相关知识。

  近年来,合肥全市建设湿地科普基地9个,省级以上自然教育基地6处,设计自然教育课程18套。常态化开展“湿地志愿服务行”“公民科学活动”“巢湖观鸟节”“蕞美湿地摄影大赛”等品牌活动,形成关心湿地、重视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在合肥,大学生志愿者、市民还积极参与公园、河流管理工作。

  去年暑期开始,合肥市瑶海区以花冲公园、和平广场作为瑶海区与合肥工业大学校地共建合作开辟“第二课堂示范实践基地”,提升公园管理服务水平和市民游客游园体验度。

  大学生市民园长将参与公园日常管理,每周不少于5小时,协助公园管理人员对游客游园秩序进行引导,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劝阻,助力公园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环卫保洁等,积极参与公园“市民园长服务日”、园学课堂活动等志愿活动等。

  合肥市望湖公园是市民李先生和家人亲近自然的首选地。如今,他有了新职责——作为市民园长,参与公园日常管理。今年5月,合肥包河区举行首批市民园(林)长、市民河长授聘仪式,共100人受聘,覆盖5个公园和10条河流。

  市民园(林)长、河长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定岗服务”的招募原则,将改善城市河、湖的管理模式,及时引导广大市民更多参与公园和河流环境的建设、维护和管理中,反哺合肥绿色发展。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220万亩、221万亩巢湖黄麓两宗地块顺利出让共揽金429亿元

220万亩、221万亩巢湖黄麓两宗地块顺利出让共揽金429亿元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建议升级浏览器,或者用以下浏览器浏览   您也可以直接使用焦点APP或微信小程序浏览   金九,巢湖土拍市场正在“沸腾”,近些年随着城市价值的不断提升,知名房企争相进驻,拿地热情颇高,尤其是优质地块上市,土拍现场俨然成了房企“厮杀”的战场,热度不言而喻。今天,巢湖又有两宗共约195亩商住地块顺利出让,...

为民办实事!巢湖三条乡村振兴产业园道路正在建设中

为民办实事!巢湖三条乡村振兴产业园道路正在建设中

  近年来,巢湖市持续加大乡村振兴产业园区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为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发展夯实基础保障,形成了“路景交融、路产融合、路通村美”的新景象;“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当地农村带来了人气财气,凝聚了基层民心,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助力。   据悉,今年7月以来,巢湖市庙岗乡军高村猕猴桃扶贫产业园路、烔炀镇朝阳村海鸿扶贫产业园路、中垾镇小联圩番茄产业园路陆续开工建设,预计今...

共计400多亩!巢湖这5处地块要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公布

共计400多亩!巢湖这5处地块要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公布

  原标题:共计400多亩!巢湖这5处地块要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公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结合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结果,现发布拟征收土地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公告如下:   本次拟征收土地用于工业项目生产车间及附属配套设施建设。   本次拟征收土地位于中垾镇境内,东至王庙路、南至S105...

关于《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说明

关于《巢湖市居巢区黄麓镇总体规划》局部调整的说明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巢湖市作为示范区规划的核心城市之一,是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5个开发区产值破千亿元

内蒙古5个开发区产值破千亿元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工信厅获悉,截至目前,内蒙古产值突破1000亿元的开发区增至5个。   其中,包头稀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包头钢铁冶金开发区、内蒙古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个开发区产值2022年首次突破1000亿元,内蒙古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经济开发区已连续两年产值突破1000亿元。   近年来,自治区工信厅通过园...

华东土地市场进入“春分”时节多地迎来土拍开门红

华东土地市场进入“春分”时节多地迎来土拍开门红

  本报记者 方超 张家振 上海报道   “日月阳阴两均天,玄鸟不辞桃花寒。”随着春分节气的到来,大地************,华东地区土地市场也正逐步升温。   3月17日,江苏省南京市2023年首轮土拍正式落幕。据了解,南京市此轮土拍共推出11宗地块,蕞终全部顺利成交。其中,4宗地块封顶摇号、3宗地块溢价成交、4宗地块底价成交,共计揽金176.68亿元,平均溢价...

华润3643亿元摇中苏州工业园区1宗地块

华润3643亿元摇中苏州工业园区1宗地块

  中国网地产讯2月23日,苏州头部批次出让次日,5宗地块起始价51.2亿元。蕞终,华润摇中工业园区中新大道南、星港街西地块,中签率3.2%,成交价36.43亿元,溢价率15%。   地块编号苏园土挂(2023)01号,地块名称为工业园区中新大道南、星港街西,出让面积5.67万平,土地用途为住宅用地,容积率1.8,建筑面积10.22万平,起始价31.67亿元。...

合肥4区9镇及巢湖12镇的变迁:人口、土地与工业基本统计

合肥4区9镇及巢湖12镇的变迁:人口、土地与工业基本统计

  上面是各镇的户籍人口,不是7普的常住人口。   合肥辖4区4县1市,其中4县已经在《合肥肥东18镇、肥西12镇的变迁:人口、土地、工业…基本统计》《合肥庐江县17镇、长丰县14镇的变迁:人口、土地、工业…基本统计》介绍过,本文包括4个市辖区以及县级市巢湖市的乡镇。   2,合肥市辖4区南部乡镇(街道)地图   下面是各镇的区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