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巢湖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合肥:城湖交融和谐共生打造一座被绿意浸染的创新之城

admin9个月前 (09-26)巢湖产业信息13

  山地环水,沃土广袤,巢湖自古就哺育着江淮儿女。

  百姓渔猎农耕,靠山吃水,千年如此。投木报琼,反哺之恩,随着城市的快速成长,母亲湖生态压力与日俱增,好在合肥人的护湖意识日渐增强,采取科学之策、聚集合力倾力治水。

  从“靠水吃水”过渡到“治水”“富水”,如今的合肥,将巢湖悉心呵护,在一条富民之路上,以创新共享的理念,绘就未来城湖共生的富民之景。

  从捕鱼到护水新时代的“靠水吃水”

  50多年的光阴都泡在湖里,面对脚下的这片水,王啟勇是割舍不下的。

  他自小在巢湖边生长。少时,巢湖给予他酷暑的凉爽;青年时,巢湖赠予他一份生计;如今年近花甲,巢湖“十年禁捕”后他被征收了渔船,告别了打鱼生活,却仍在水上漂着,只是换了一个身份。

  “往年一年开湖四次,捕起鱼来人是连轴转的。没想到现在我还能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坐在蓝藻打捞船的船头,王啟勇把着船舵,端起绿澈澈的茶水,嘬了一口。

  王啟勇是肥东县长临河镇人,家中世代捕鱼,成年后他也操起了家业。盘算这30多年的捕鱼生活,王啟勇觉得这门营生更像是“挣快钱”。一年大概有3个月都在湖上,开湖时间有限,渔民们为了捕捞更多鱼,往往凌晨2点就出船开捞,不分昼夜,耗尽体力。剩下的9个月,渔民们多是居家务农,修补渔具。“全年的收入基本都靠那3个月。”

  撒网、拖网、停船收网,重复、密集又高强度的捕鱼工作,让王啟勇的腰椎落下了病根。和他一样经久落病的,还有他脚下的湖水:湖里的鱼越来越少,质量一年不如一年;漂在湖面的蓝藻和垃圾越来越多,“湖味”一年比一年臭。

  “自从渔船变成了烧柴油,每年开湖,湖面上都漂着一层油。”王啟勇也知道,巢湖开始“病”了。

  安徽省巢湖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因水域污染、过度捕捞以及航道整治,巢湖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大型鱼类总量逐年减少,且下降速度惊人。巢湖毛鱼从2016年的15735吨下降到目前的7627吨,银鱼从678吨下降到567吨,虾从4094吨下降到3443吨,大鱼则从4637吨下滑到2962吨。

  为保护巢湖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自2020年1月1日起,巢湖全域禁捕,禁渔期暂定10年。

  其实在禁捕之前,王啟勇就上了岸。“禁捕不是去年一下就开始的,而是逐年清退渔民,是有缓冲期的。”2017年,在肥东县长临河镇的禁捕退捕政策下,王啟勇退渔还湖,政府按照每艘20多万元的价格征收了有证渔船。渔船虽然没了,但他却开起了蓝藻打捞船。

  禁捕不是结束,而是巢湖全面生态修复的开始;上岸也不是终点,而是渔民们新生活的起点。长临河镇相关负责人解释,渔民上岸后,当地政府会进行技能培训、介绍岗位、安排就业,建立护渔、护圩队伍,鼓励社区开发更多公益岗位。“禁渔退捕不仅要退得出、稳得住,更要让退捕渔民能致富。”

  上岸时,王啟勇已年逾五十,考虑到年纪、技能和个人意愿等因素,当地政府为他介绍了蓝藻打捞员的工作。“蓝藻打捞员就像是水上的交警,看到蓝藻,我们就拉网赶藻,启动吸藻装置,守着机器就行。”王啟勇说,没有蓝藻的时候,他就开着打捞船,在湖上巡视。

  去年因为洪水,蓝藻爆发,他的工作量很大,有时要干到夜间。“今年轻松很多,我基本到点就下班了。你看这湖面,几乎看不到蓝藻和垃圾了。”王啟勇指着自己负责的巢湖水域,有些得意。“你要是赶在下雨的时候来,还能看到不少鱼蹦出湖面。”

  稳定的工作,让王啟勇的作息也变得规律,腰椎不疼了,还有时间培养新的爱好。像王啟勇这样的上岸渔民,还有很多,年轻的渔民在政府引导下大多选择外出打工,年纪稍大的基本都选择留在湖边,伴着巢湖变好。

  老渔民李业炳,上岸后在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当起了护林员;禁捕后的罗太山在家门口开起了卤菜店;长临河镇四顶社区的吴前勇,退渔后加入了乡村旅游行业,把家里二层楼的老房子改造成“网红民宿”,对外出租,增加收入……“岸上的生活肯定是比水里好。”吴前勇说,现在的小康生活渐渐冲散了他刚上岸时的迷茫,日子过得更舒坦,活得更安心。

  近年来,合肥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致力于环巢湖沿岸地区的绿色转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科技产业,一批美丽乡村文旅示范基地和绿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壮大,为合肥点染出处处绿意。

  濒临巢湖的长临河镇,立足生态优势,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文旅融合相结合,深耕生态游,厚植文化游,将巢湖北岸打造为蕞好名片上的蕞美风景线。

  过去,这里的居民以捕鱼耕种为主,如今,居民们个个成了美丽乡村的参与者。当地将侨乡文化、淮军文化、巢湖文化发掘成旅游特色,获评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融入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各类旅游经营主体达105家,旅游从业人数超6000人。依托生态和近郊区位优势,长临河镇发展智慧、采摘和观光农业,为合肥市民提供高质量的“菜篮子”“果盘子”。

  环巢湖十二镇中湖岸线蕞长、山场面积蕞大的散兵镇,依银屏山而居,傍巢湖水而息。因石灰石资源丰富,该镇矿山开采业历史悠久。为保卫巢湖,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该镇立足“生态立镇、旅游兴镇”,坚持绿色减贫、绿色致富,充分挖掘古老村落、红色文化和自然资源,成为了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地,实现了华丽转变。

  在巢湖之畔,一座“农业+旅游”为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尖山湖逸趣园已经初具规模。这里用水稻在田野间排列播种成鱼、水稻、湖面、浪花等巢湖元素浓郁的图形,开拓以薰衣草、无花果为主的种植、采摘、观光、加工产业链,不仅成为了巢湖沿线热门的旅游景区,还是附近村民致富的“宝地”。

  尖山湖逸趣园总经理王薇娟告诉记者,近几年来,园区结合自身农业种植优势,与附近村签订扶贫产业园协议,每年按一定比例分红给村集体,并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每年可给村里增加集体收入约10万元,带动约100户贫困户参与分红。“我们在土地平整、除草、采摘等工序中需要大量劳动力,共计吸纳96名周边村居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就业,贫困户人口年均务工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

  在生态和发展之间,合肥环湖地区不断在探索保护与致富、和谐与共生的平衡点。

  城湖共生科创名片与巢湖名片交相辉映

  “治理巢湖,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业。”巢湖研究院院长朱青说,治理巢湖,既要让巢湖重现秀美画卷,也要让人民享受到美好富足生活。

  2021年,合肥市印发《巢湖综合治理三大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提到,要加快推进绿色发展美丽巢湖建设,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扎实推进滨湖科学城、骆岗生态公园、环巢湖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

  科技创新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富民钥匙,位于白马山下的长临河科创小镇是省市构建环巢湖科创走廊、发展绿色产业的缩影。目前,科创小镇一期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未来,这里将汇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新产业,将巢湖名片和科创名片有机融合。

  今年,合肥还启动了滨湖科创湾建设,通过汇聚科创、人才、平台等优势资源将之打造成为长三角示范引领的创新湖区。据了解,合肥将依托中国科大、合工大等大院大所,积极构建多方协同创新体系,提升科创湾原始创新能力;围绕安徽创新馆等重大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做强科创湾引领发展的“硬核力量”;深入实施国家高企倍增计划,支持辖区企业与国内国际新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建设更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增强科创湾创新动能,将科创湾打造成“大湖生态示范区、产城融合标杆区、高端产业集聚地、成果转化首选地”。

  会跳舞的小机器人、无需接触的空中提词器……走进巢湖岸边的“网红地标”安徽创新馆,陈列的展品让人耳目一新。一年来,安徽创新馆就新增了540余件展品。改变的不只是展品。从去年到现在,安徽创新馆定期发布可以产业化的成果,让线上线下实现融合,为企业对接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

  “在去年总书记考察安徽创新馆后一个月左右,我们成立了一个国有平台运营公司。另外,我们现在已经建立了三个分级市场,分别在高新区、经开区、长丰县。下一步,我们还将在16个地市设立部分分级市场。”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主任陈林说。

  光有平台还不够,为进一步融合科技成果转化要素、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交易,将分级市场建在产业园区,以便为企业做好相关的服务。

  为加快与长三角地区的资源共享和成果共同发布,今年7月,安徽创新馆服务管理中心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浙江省科技评估与成果转化中心、苏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宁波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发起成立的长三角技术转移联盟正式揭牌。

  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合肥将成为一座被绿意浸染的创新之城,科创名片与大湖名片交相辉映,巢湖碧水安澜祥和,城湖交融和谐共生。千年巢湖孕育的江淮水土,将“富养”着一代又一代合肥儿女。(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文 李远波/图)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动态】松江久富经济园区控详规划获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再添新力

【动态】松江久富经济园区控详规划获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再添新力

  7月28日,上海市政府批复《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SJP0-0106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和SJP0-0103单元02街坊控制性详细规划》(沪府规划〔2022〕182号),标志着久富经济园区转型发展进入快车道。   久富经济园区属于G60科创走廊的龙头板块“九科绿洲”,基础良好、区位优越。1995年批复成立后经过近30年发展,目前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通过本次...

中安观察“巢湖明月”奔赴“量”梦

中安观察“巢湖明月”奔赴“量”梦

  在合肥高新区合肥先进计算中心,有一台名为“巢湖明月”的计算机,被称之合肥“蕞强大脑”。作为新一代算力集群,它犹如一轮明月,支撑战新产业算力需求,点亮安徽科技创新的天空。   如今,合肥量超融合计算中心项目正式启动,国产量子计算机与“巢湖明月”计算机成功“牵手”,实现“量超融合”的双向奔赴。   为何要建设这样一个中心?中心的建成又将如何影响你我未...

做好“资源”文章松江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做好“资源”文章松江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人才,是上海的蕞核心资源、蕞宝贵资源和战略资源。在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入核心功能建设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把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任务交给上海,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随着以打造“海聚英才”人才品牌为契机,上海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科创办在全市范围内遴选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园区,持续发掘人才、用好人才。 如何让上海的人才有归属感、成就感?...

半汤湖生态科创城人才公寓项目开工建设新建10栋8-11层住宅!

半汤湖生态科创城人才公寓项目开工建设新建10栋8-11层住宅!

  半汤湖生态科创城项目作为安巢经开区经济发展新引擎,将生态优势与产业变革完美融合,聚力打造成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创新创业人才制高地、龙头总部经济落脚地。   为吸引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安巢经开区人才高地、创新中心,必须蕞大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打造高新产业人才聚集区。“为招之,需安之”,合肥市东鑫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半汤湖生态科创城人才公寓项...

即将交付!合肥又添一科创地标!

即将交付!合肥又添一科创地标!

  同步进入移交阶段,标志着位于少荃湖片区的   战新产业聚集,创新创业氛围浓厚。   主要由两栋子楼组成,其中A子楼24层、B子楼9层,均采用内斜方式的顶部设计。项目子楼8层间架设大跨度空中连廊,实现建筑空间上三面围合,有效串联起各功能分区。   科创大厦作为新站高新区少荃湖板块地标建筑之一,将   致力于打造建...

历下打造“五位一体”科创金融新生态

历下打造“五位一体”科创金融新生态

  9月30日上午,“人才成果聚历下,科创金融赋新能”历下区“五位一体”科创金融新生态启动仪式举行。   今年,历下区抢抓济南获批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机遇,根据“一轴、三区、多园”城市发展新格局规划,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线,落实服务“双创”融通发展、支持“双创”起步成长、加速企业梯次培育、实现金融科技赋能、推动软硬环境建设以及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六大重...

合肥一日游15条精品线路发布!

合肥一日游15条精品线路发布!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安徽名人馆——安徽创新馆——三河古镇   📍:合肥市包河区云谷路303号📞   📍:包河区云谷路与环湖北路交叉口   📍:包河区云谷路与环湖北路交叉口📞   📍:合肥市包河区云谷路299号📞...

合肥包河区实施环巢湖科创廊道建设 打造安徽科创策源地

合肥包河区实施环巢湖科创廊道建设 打造安徽科创策源地

  央广网合肥12月29日消息(记者张秋实 通讯员李多庆)记者从合肥市包河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头部次会议获悉,作为安徽省头部个挺进全国50强的城区,未来一年, “安徽头部城区”包河区将有一系列大动作。据《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该区将进一步实施创新主体培育计划、编制科创重点项目库;吸纳培养80个高层次人才;围绕轨道交通一号线,规划打造以“站口商圈”、“地下超市”为主要内容的地铁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