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十年:“城湖共生”描绘绿色生态底色科技创新赋能产业提质升级
央广网合肥10月27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2012年,安徽首条地铁在包河区全面开工;
2018年,包河区GDP达到1050亿元,成为安徽首个千亿城区;
2021年,在长三角152个城区中,包河区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28位,经济实力位居长三角城区“头部方阵”;
翻开包河区十年的成绩单,从东南一隅嬗变成安徽新中心,每个变化的数字都从不同维度镌刻在城区发展的烙印上,让“安徽头部城区”从概念意义到实至名归。
十年间,包河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542亿元提升到1606.9亿元,全市首位度提升至14%以上,在长三角152个城区中,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28位,经济实力位居长三角城区“头部方阵”。
生态为底,绿色发展成“蕞美注脚”
包河区位于巢湖北岸。“包河区共有湖岸线公里,位于巢湖西北岸,每年夏天刮东南季风,蓝藻都漂到这边来了。”合肥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皓开玩笑说,“我们这就是‘聚宝盆’。”
如何守护16.8公里巢湖黄金岸线?今年以来,包河区把蓝藻防控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统筹用好老办法、新办法,加大******、打捞、分离、治污力度,实行“日产日清”。
生态滨湖,大美湿地 (央广网发 李方晖 摄)
“现在综合运用科技、生态、工程等措施防治蓝藻。目前,沿湖共建成打捞平台44座、藻水分离站5座、蓝藻深井处理装置6座(另有两座在建),配备磁捕船及浅水区辅助打捞船只160余艘,建成阻藻围隔120多公里。”汪皓说。
“过去站在岸边,那个味道刺鼻得都透不过气,水面全是绿油油的水藻,船都开不动。”提到蓝藻,岸上草原深井控藻平台的运维负责人孟凡周感慨地说。在巢湖边长大,一直靠打鱼为生的他从2015年开始,和众多渔民一起“洗脚上岸”,从事蓝藻打捞工作。“我干蓝藻打捞7年了,今年湖面蓝藻较少,几乎闻不到味道。”孟凡周看着眼前的一湖清水脸上露出憨厚笑容。
据统计,包河区近四年打捞的蓝藻藻泥从2019年的11183吨,降低到2021年6575吨。今年截至8月21日,包河区共处理藻泥仅为1482吨。
深秋时节,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里仍然充满勃勃生机。一大早,方彪就带着他的草帽在公园里转悠、琢磨,面庞黝黑,头戴草帽,已到花甲之年的他经常在公园转悠、琢磨,光从衣着打扮很难辨认出他是员工口中的印象滨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十年来,他几乎把“办公桌”搬到工作一线,风吹日晒、日均两万多步。
在方彪的回忆里,2002年,为了改善大张圩的生态环境,包河区在圩区实行退耕还林,形成近万亩人工速生的意杨林,成为全市退耕还林示范点。
滨湖国家森林公园 (央广网发 叶玉庭摄)
通过生态修复,一片人工林、杨树林、退耕林蝶变为一座国家级森林公园,2017年6月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成为安徽省林长制首批试点单位。公园不断推进林相改造,逐步更新栽植适宜乔木、花灌木、花卉、竹类等,新增林区面积3000余亩,实施林相改造5000余亩,从单一的杨树林成为混交林,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系统。现在,公园植物品种由建园初期的280多种增至681种,动物由原先的十几种,变成了如今的近百种。
十年来,包河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大力推进“公园城区”建设,统筹推进环巢湖湿地保护工作。数据显示,全区公园、游园数量达96个,全区森林覆盖率15.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8%;湿地总面积7849.18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地内湿地面积6897.743公顷,全区湿地保护率达87.88%。
水光潋滟晴方好,波光粼粼叠浪影。如今,漫步在16.8公里的环巢湖观光大道上,生机盎然,芦苇成片,湖水清澈,野鸟群息,市民慢跑、休闲,一幅城湖交融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2014年,一个原创数字科普项目《美丽化学》在网络上引起了轰动,短短两周,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官网等媒体都对它进行了报道和高度评价。而项目的背后就是来自合肥包河创意文化产业园区的数字创意项目“美丽科学”。
“我们主要专注于科学可视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与研发,服务前沿科技成果可视化国际传播、科技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以及青少年科学可视化素质教育。”“美丽科学”团队负责人高昕介绍。这是一支由中国科大、清华大学的硕博士组成的创业团队,主要研发建设“美丽科学”科学可视化技术平台。目前,基于平台打造的产品已经覆盖国内15000余所中小学。同时,团队还和多家国际知名品牌有着紧密的商业化合作。
如今,在合肥包河区创意文化产业园,像“美丽科学”这样的数字创意企业,已有180多家。
合柴·1972文创园 (央广网发 陈登余 摄)
自2013年4月园区启动建设,十年间,园区紧密围绕主导产业,内培外引,大力引进和扶持一批龙头企业。2021年,园区文创企业全年实现主营收入470亿元。
十年间,包河区创意文化产业园聚焦新兴文化产业,促使传统文化产业升级换代,形成了特色规模产业集群,优化了文化产业结构,在发展中不断弥补合肥在三产方面与先发地区差距,提升了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
2022年5月,总投资20亿的ACG国际文创科技城项目落户滨湖卓越城。
“我们将在这里设立一支10亿元规模的文化科技创意产业投资基金,打造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合一’的文创科技数字创意产业集群。”投资ACG国际文创科技城项目的艺盟国际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武新玮说。
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两者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
2021年,包河区文化产业产值395亿元,相继获评安徽省创意文化产业战新基地、安徽省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等。同时,深入推进“数字包河、文创之区”建设,高标准谋划启动滨湖科创湾建设;建成全国EPG数据信息即时更新平台,覆盖数字电视用户逾2.3亿;蓁叶科技绘本、美丽科学数字教材、瓷说庐州等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转化,长三角区域智慧广电、国家高精尖影视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数据显示,目前,包河区拥有各类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800多家,规上文化企业117家,全国文化企业30强1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省级重点扶持文化产业基地2个,合肥市特色文化街区4个。
科创驱动,让“创新之花”结满“产业之果”
城给了湖“烟火气”的灵动,湖则赋予城“纳百川”的气度。
八百平方公里的浩瀚巢湖之畔,一座形似“原子裂变”的安徽创新馆,熠熠生辉,这也是全国首家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
作为安徽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沿阵地,来自全省的重大科研成果在这里集中展示。开馆三年来,安徽创新馆发挥创新资源和服务优势,让省内外许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进行产业转化,并努力支持这些科技成果得到更加广泛的市场应用。
安徽创新馆(央广网发 郑成功 摄)
截至今年8月中旬,安徽创新馆已累计举办科技成果转化活动220余场,汇聚发布科技成果2600多项,促成交易额400多亿元,服务企业超8000家次。
2021年初,包河区“牵手”安徽创新馆,紧抓合肥线上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契机,打造一大综合服务平台和三大专业服务平台,即线上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交易服务,构成“1+3”全链条科技服务平台体系。
位于包河区的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是合肥市蕞早一批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截至目前,合工大智能院已累计培育出约120家智能制造科技企业,获批成为工信部“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
“入驻智能院后,团队得到了上百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解决了技术开发资金难题。智能院还持续给予我们高校资源对接、市场对接、创业指导、人才培养等多方位的支持。”安徽合动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甄圣超曾在国外留学专攻人工智能领域,归国后,他考察了全国多地,蕞终与自己的核心创业团队揣着技术,一同选择来到智能院创办了安徽合动智能。如今,这家公司已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自主研发的伺服驱动器系列产品已在市场广泛应用。
2022年,“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校企合作改革模式”又成功入选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典型案例。
如果说科技成果转化是产业发展的孵化器,那么场景创新就是实现技术迭代、产业升级的“试验场”。
据介绍,为推动成果更好应用,合肥突出重点领域、先试先用,打造首批155个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示范应用场景,首创建立场景创新中心。在场景应用“新引擎”的赋能中,一系列新技术、新产品、新企业、新业态也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合肥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线启动仪式 (央广网发 张大岗 摄)
2022年9月3日,在合肥市包河区塘西河公园里,全长4.4公里的安徽首条自动驾驶汽车5G示范线正式开通并迎来首批体验乘客。整条线路绕塘西河而设,呈环形回路,建设涉及5G网络覆盖、道路感知设备安装、路边交通设施升级、云平台控制中心建设、5G场景应用建设、展示厅建设等“六大板块”。
“不仅仅是启动了道路测试,更重要的是招引了一批产业链企业入驻,带动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合肥市智能网联车创新中心副主任林学欣介绍说。据了解,安徽首条自动驾驶汽车5G示范线开通时,共为大众、百度、江淮、奇瑞、安凯、四维图新、海梁科技、宏景智驾、域驰智能等12家企业37辆智能网联汽车发放开放道路测试牌照。如今,这个数值已增长至17家企业72张开放道路测试牌照。
科技之花只有结出产业之果,创新优势才能转化为发展优势。
据包河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包河区还拟支持建设一批示范应用场景,包括智能网联公共交通体验线、高铁南站智能化项目等等。同时,包河区在智慧教育等多个领域也打造了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应用场景。
滨湖科创湾(央广网发 包河区委宣传部供图)
十年来,包河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数字经济赋能、金三角产业引领、新兴产业协同”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过45%,连续多年蝉联安徽省发展数字经济成效明显地区。
十年砥砺奋进,历史的如椽巨笔绘写壮美画卷。站在新的起点,包河区将紧紧围绕“在全省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奋斗目标,继续书写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
翻开包河区十年的成绩单,从东南一隅嬗变成安徽新中心,每个变化的数字都从不同维度镌刻在城区发展的烙印上。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