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7年营收5000亿元!安徽发布重要行动方案
到2025年,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元左右;到2027年,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左右,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日前,安徽省汽车办、省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称《行动方案》),围绕汽车“首位产业”战略定位,发挥县域特有的优势,引导支持县域零部件企业深度嵌入安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实施“七大”工程,服务支撑制造强省建设。
目标 新涌现3-5个具全国影响力的零部件企业
根据《行动方案》,围绕我省汽车“首位产业”的战略定位,到2025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元左右,新增五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5—7个。
零部件新能源化、智能化全面提速,培育引进一批配套能力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的优质零部件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产品。
到2027年,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规模迈上新台阶,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左右,新增百亿级产业集群5—7个,每个地级市至少培育形成1个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新涌现出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新能源化、高端化、智能化特征进一步显现,形成各具特色、互补促进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实施 分类培育发展“三型”产业集群
结合各县域发展实际和优势特色,我省将分类实施,从整车带动型、群主引领型、培育发展型“三型”出发,梯次推进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多点支撑、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
整车是带动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借鉴宁波慈溪等地经验,鼓励整车企业总部或整车生产基地所在的县域及毗邻县域,通过对整车进行上下游配套的方式形成整车带动型零部件产业集群。以省内7家整车企业为牵引,推动生产制造基地或核心零部件企业在周边县域布局。
重点打造“下塘”“新港—中派”“寿县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无为经开区”“庐江高新区”“舒城经开区”动力电池生产和回收基地,“南陵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化柔性制造基地,“含山经开区”汽车轻量化配套示范基地等。
鼓励整车核心供应商或一级、二级供应商所在的县域,依托“群主”“链主”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主引领型零部件产业集群。如蒙城县打造皖北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界首市打造新能源电池综合生产利用基地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天长市以鑫铂新能源、众鑫科技等为依托,打造百亿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
对既不临近整车企业又缺乏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县域,建设培育发展型零部件产业集群。如怀远县重点做优做强轮胎、内饰等通用零部件产业;灵璧县重点发展轴承和减速器等零部件、储能电池等储能产品以及智能汽车充电桩等充电装备产业等。
行动 “七大工程”梯度培养集群格局
根据《行动方案》,我省将大力实施产业集群规模上台阶工程、市场主体梯度培育和壮大工程、产业链融合提升工程、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工程、招大引强攻坚工程、开放合作扩大工程、人才提质培优工程共“七大工程”,到2025年争取集群规模均超10亿元,到2027年百亿集群达9个左右。
在产业集群规模上台阶工程中,实施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54321”工程,梯度培育五百亿、四百亿、三百亿、二百亿和百亿级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百亿级梯度发展格局为:无为市五百亿级;肥西县(不含整车)四百亿级;宁国市三百亿级;二百亿级的有长丰县(不含整车)、肥东县、庐江县、寿县、天长市、全椒县、舒城县、广德市;百亿级的有巢湖市、濉溪县、界首市、阜南县、含山县、南陵县、桐城市、怀宁县。
建议精细分工体系,依托整车企业、“链主”企业,加快形成“整车+配套”“链主+配套”融合共生的产业格局。在县域打造优势突出、配套完备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和壮大工程中,建立县域零部件企业“小进规”培育库,分类制定培育计划,力争每年新增100家以上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遴选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优质零部件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对象。
提升 依托“声谷”“视谷”拓展智能网联领域
我省鼓励县域优质零部件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加快向新能源化转型,组建新能源化专业服务团队,点对点服务企业“新能源化”发展。
依托合肥“中国声谷”、芜湖“中国视谷”、中国(蚌埠)“传感谷”等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优势,鼓励相关企业在县(市)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重点发展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以及智能软件平台等,布局智能网联公交、自动驾驶出租、无人末端配送等应用场景。支持肥西、广德、定远等县的汽车检测试验基地建设。
我省将创新载体建设,链接中国科大、合肥工大、“中国声谷”“科大硅谷”“中国传感谷”等创新资源,支持与有条件的县域零部件企业协同创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根据《行动方案》要求,我省依托县域开发区等,升级扩大已落地企业“朋友圈”,招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零部件企业,,主动参与长三角区域汽车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融入长三角产业链、研发链、出口链。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省内南北合作共建,构建汽车产业联动区。依托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等,主动承接长三角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还将依托主机厂商、出口代理商等,开发海外适配零部件,实现“借船出海”。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鼓励采取“双元制”“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本地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建立专业人才梯队。建立“临时缺工清单”“灵活就业清单”机制,缓解零部件企业用工难问题。实施“引凤还巢”人才工程,建立县域在外汽车人才库。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实习生 李翔)
为救被困群众,黄山一民警两次跳入 ...
玩消失藏财产,在西藏日喀则被抓获 ...
今年梅雨期全国13个气象站雨量超110...
“疯狂小杨哥”们被点名,冤枉吗?
商议院 为合燃华润连夜整改点个赞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安徽商报、安徽商报合肥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安徽商报或安徽商报合肥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到2027年营收5000亿元!安徽发布重要行动方案
2024-08-09 16:27:00
到2025年,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元左右;到2027年,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左右,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日前,安徽省汽车办、省发改委等多个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称《行动方案》),围绕汽车“首位产业”战略定位,发挥县域特有的优势,引导支持县域零部件企业深度嵌入安徽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实施“七大”工程,服务支撑制造强省建设。
目标 新涌现3-5个具全国影响力的零部件企业
根据《行动方案》,围绕我省汽车“首位产业”的战略定位,到2025年,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达到3500亿元左右,新增五百亿级产业集群1个、百亿级产业集群5—7个。
零部件新能源化、智能化全面提速,培育引进一批配套能力突出、特色优势明显的优质零部件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零部件产品。
到2027年,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成为新能源汽车强省建设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规模迈上新台阶,营业收入达到5000亿元左右,新增百亿级产业集群5—7个,每个地级市至少培育形成1个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新涌现出3—5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新能源化、高端化、智能化特征进一步显现,形成各具特色、互补促进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实施 分类培育发展“三型”产业集群
结合各县域发展实际和优势特色,我省将分类实施,从整车带动型、群主引领型、培育发展型“三型”出发,梯次推进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多点支撑、布局优化、结构合理的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
整车是带动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的关键。借鉴宁波慈溪等地经验,鼓励整车企业总部或整车生产基地所在的县域及毗邻县域,通过对整车进行上下游配套的方式形成整车带动型零部件产业集群。以省内7家整车企业为牵引,推动生产制造基地或核心零部件企业在周边县域布局。
重点打造“下塘”“新港—中派”“寿县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无为经开区”“庐江高新区”“舒城经开区”动力电池生产和回收基地,“南陵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化柔性制造基地,“含山经开区”汽车轻量化配套示范基地等。
鼓励整车核心供应商或一级、二级供应商所在的县域,依托“群主”“链主”企业,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加快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主引领型零部件产业集群。如蒙城县打造皖北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界首市打造新能源电池综合生产利用基地及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产业生产基地;天长市以鑫铂新能源、众鑫科技等为依托,打造百亿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等。
对既不临近整车企业又缺乏核心零部件企业的县域,建设培育发展型零部件产业集群。如怀远县重点做优做强轮胎、内饰等通用零部件产业;灵璧县重点发展轴承和减速器等零部件、储能电池等储能产品以及智能汽车充电桩等充电装备产业等。
行动 “七大工程”梯度培养集群格局
根据《行动方案》,我省将大力实施产业集群规模上台阶工程、市场主体梯度培育和壮大工程、产业链融合提升工程、创新能力加快提升工程、招大引强攻坚工程、开放合作扩大工程、人才提质培优工程共“七大工程”,到2025年争取集群规模均超10亿元,到2027年百亿集群达9个左右。
在产业集群规模上台阶工程中,实施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54321”工程,梯度培育五百亿、四百亿、三百亿、二百亿和百亿级零部件产业集群。营业收入百亿级梯度发展格局为:无为市五百亿级;肥西县(不含整车)四百亿级;宁国市三百亿级;二百亿级的有长丰县(不含整车)、肥东县、庐江县、寿县、天长市、全椒县、舒城县、广德市;百亿级的有巢湖市、濉溪县、界首市、阜南县、含山县、南陵县、桐城市、怀宁县。
建议精细分工体系,依托整车企业、“链主”企业,加快形成“整车+配套”“链主+配套”融合共生的产业格局。在县域打造优势突出、配套完备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
在市场主体梯度培育和壮大工程中,建立县域零部件企业“小进规”培育库,分类制定培育计划,力争每年新增100家以上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遴选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优质零部件中小企业,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对象。
提升 依托“声谷”“视谷”拓展智能网联领域
我省鼓励县域优质零部件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加快向新能源化转型,组建新能源化专业服务团队,点对点服务企业“新能源化”发展。
依托合肥“中国声谷”、芜湖“中国视谷”、中国(蚌埠)“传感谷”等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优势,鼓励相关企业在县(市)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重点发展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以及智能软件平台等,布局智能网联公交、自动驾驶出租、无人末端配送等应用场景。支持肥西、广德、定远等县的汽车检测试验基地建设。
我省将创新载体建设,链接中国科大、合肥工大、“中国声谷”“科大硅谷”“中国传感谷”等创新资源,支持与有条件的县域零部件企业协同创建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
根据《行动方案》要求,我省依托县域开发区等,升级扩大已落地企业“朋友圈”,招引一批产业链上下游关键零部件企业,,主动参与长三角区域汽车产业分工协作,推动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融入长三角产业链、研发链、出口链。深化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省内南北合作共建,构建汽车产业联动区。依托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等,主动承接长三角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还将依托主机厂商、出口代理商等,开发海外适配零部件,实现“借船出海”。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鼓励采取“双元制”“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本地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建立专业人才梯队。建立“临时缺工清单”“灵活就业清单”机制,缓解零部件企业用工难问题。实施“引凤还巢”人才工程,建立县域在外汽车人才库。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实习生 李翔)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